西双版纳加速建设研究保护与公众体验并重的国家植物园
时间:2025-03-01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设立于1959年,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物种最丰富的植物园,并于2016年获首个中国最佳植物园“封怀奖”。如今,该园正积极创建西双版纳国家植物园,致力于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建设“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和热带植物大本营”为定位,坚持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率先推动并参与热带雨林保护与保护区建设,引入生物多样性概念,开展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植物迁地保护信息管理体系。 西双版纳加速建设研究保护与公众体验并重的国家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林园艺中心副主任申健勇说:“这两年我们收集的物种数量,有将近1万个引种号。前几年我们每年也就大概收集1000个左右引种号,所以说我们两年的工作,大概做了将近有十年的工作量。截至目前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保存的珍稀濒危植物大概有2200多个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440个种。” 西双版纳加速建设研究保护与公众体验并重的国家植物园  一直以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坚持不懈开展珍稀濒危植物致濒机制研究,呼吁设立全球陆生植物零灭绝目标,构建1550种木材树种的DNA条形码数据库。兰科植物是我国珍贵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之一,为了对珍稀濒危兰科植物进行保护性抢救,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突破了30余种濒危兰花种子萌发技术瓶颈,为濒危兰花重返自然奠定了基础。   凤蝶兰博鱼boyu体育sports   申健勇介绍,“我们现在收集的兰科植物,已经有热带原生种700多个,而且这里面的兰科植物大多数都是珍稀濒危植物,所以我们也开展了相关的珍稀濒危植物的扩繁工作,有很多物种它野外的种子萌发率是非常低的,可能在1‰以下,现在我们的种子萌发率已经突破到36%以上。”   白旗兜兰   大花万代兰   1991年起,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正式建立科普教育组,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公众教育基础研究及实践博鱼boyu体育sports。2019年,环境教育中心正式建立,主要开展科学与教育解说体系设计与实施等相关工作。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环境教育组组长赵金丽说:“研学最早的雏形在2008年,那时候是以被动对接为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2022年我们进行了研学旅行的2.0升级。主要体现在课程品牌化和质量提升以及研学指导师体系的建设。”   现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组建了专业的科普讲解团队,设计了百花探秘、雨林探索、傣族植物文化之旅、闻香之旅、酷虫世界等8门研学课程,让园内宝贵的热带动植物资源成为生态文明教育最鲜活的课本。   赵金丽说:“我们2023年就开始对研学旅行指导师进行了考评和考级,他们从申请再到笔试、面试,然后再晋级,用标准化的方式来开展,带来的市场效应也是非常显著的,通过协作的方式,2024年大约有13.77万人参加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学课程。”   2024年,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启动了“雨林博物成长营”。特别邀请植物、昆虫和鸟类领域权威学者和科普专家同行,引导青少年聚焦雨林博物、多识鸟兽草木、走近科学前沿,探索雨林科学与奥秘。   北京学生李浩翔说:“在这里我观察到了很多不同的动植物,了解了它们的习性、它们的特征,我们研究的是疑仿硕蠊的种群分布特征及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自己去学习查找资料、做研究、写论文、做报告,我觉得锻炼了我自己的科学思维。”   北京学生裴澈说:“晚上夜探植物园时,我们看到了只有在教科书里才能看到的昆虫,让我们贴近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让我们跟着大自然的节奏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旅行。”   2023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的批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为14个候选园之一。中国科学院、云南省人民政府深化合作共建,将国家植物园创建列为院、省重点工作任务,在整合投资渠道、调处土地纠纷、完善配套设施、强化人才队伍、完善科研平台等领域持续发力。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原)主任、研究员杨永平说:“未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第一要把珍惜濒危植物的保护作为第一个目标。第二就是我们要加强热带植物资源的利用,因为保护不是目的,包括有很多战略性资源,如何来推动,通过科学研究和加强对这些资源利用的研究,来发展产业,服务于乡村振兴。”   西双版纳国家植物园的创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未来,这里将成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为全球热带植物研究和保护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记者:胡冰清 肖云高   原标题:《西双版纳加速建设研究保护与公众体验并重的国家植物园》 博鱼官网APP官方网站   阅读原文

ic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