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发明专利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叶建仁,男,1958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 博士,二级教授。现任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学科带头人。曾任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副校长、校党委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目前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理事长,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6项。作为第一主持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林业局梁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作为主要成员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梁希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先后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林业部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省六大人才高峰。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师、林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江苏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南京林学院, 森林保护专业, 本科生,农学学士学位。
1982年2月至1985年2月,南京林业大学 森林保护学科,研究生,农学硕士学位。
1985年3月至1991年10月,南京林业大学,讲师。
1988年4月至1993年2月,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科,研究生,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0年10至1991年5月,英国牛津大学病毒与环境生物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1年11月至1996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1994年至1995年 南京林业大学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副院长。
1995至2003年 南京林业大学 研究生部主任。
1996.4---至今 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 教授。
2003至2011年 南京林业大学 研究生院院长。
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 南京林业大学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其间,2010年至2012年,被省委组织部选派为无锡市滨湖区第三批、第四批科技镇长团团长,挂职担任滨湖区副区长。
2014年4月至2017年7月,南京林业大学 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8年后至今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1.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学分会理事长(2014.10---至今)。
2.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2013.7-2020.9)。
3.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理事。
4.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林学学科评议组 召集人。
5.第四届、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林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研究生课程:“植物病理生理学”、 “森林病理学专题”。
本科生课程:“森林保护专业导论”。
培养研究生情况:
先后指导博士后5人,留学生2人,博士研究生41人,硕士研究生128人。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森林病理学,重大森林病害防控,森林微生物。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3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3项,国家林草局应急科研专项课题1项,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专项2项,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项,国家林业局科技推广项目2项,其他省级项目10项。
1.国家林草局重大应急科技专项课题,“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技术和产品”,2020-2022,主持人。
2.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技专项课题,“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分子生态调控技术研究”,2018-2021,主持人。
3.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主要造林树种抗病促生内生菌的研究与应用,2013-2017,主持人。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杨树内生细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抗病促生机理及工程菌构建,2013-2016,主持人。
5.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专题,南方松林重大病虫综合控制技术集成于示范,2012-2016,主持人。
6.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项目子课题,森林生态系统有害生物间的协同与竞争,2012-2016,主持人。
7.国家林业局“948”引进项目,抗病松树(二针松类)组织培养规模化繁殖技术引进,2011-2015,主持人。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松材线虫病疫区病原种群分化及其流行病原学研究,2006,主持。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松材线虫与松树互作过程中寄主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2004,主持。
10.国家“八五”攻关子专题“湿地松抗褐斑病种子园建立技术研究”,1991-1995年,主持。
11.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研究基金课题“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机理研究”,1993-1996年,主持。
12.国家“九五”攻关专题:沿海防护林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1996-2000年,主持。
13.国家“948”项目:美国南方优良抗病松种(品种)的引进,1999-2002年,主持。
14.国家“十五”攻关子课题:南方松寄主主导性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2001-2003年,主持。
15.江苏三项工程项目:抗松材线虫优良松树品种的引进,2002-2005年,主持。
16.上海“十五”攻关子项目:上海市杨树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测报技术研究,2002-2005年,主持。
17.国家攻关项目:南方生态林重大病虫生态控制技术研究,2006-2010年,主持。
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南方主要松树抗褐斑病机制研究,1996-1999年,主持。
制定标准:
1 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规程 GB/T 35342-2017 2018-07-19 国家标准
科研成果:
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林业局梁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作为主要成员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梁希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28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2项。
1.国外松松针褐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1992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森林病理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1997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3.高效生防微生物在生态林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王焱;叶建仁;张岳峰;陆蓝翔;窦承阳;王小月;江明明;韩阳阳;王忠;张洪良;万其露;黄广育;尹中明;葛建明;苏鹏 上海市林业总站 2017
4.上海辰山植物园引进植物的风险评估、检疫控制策略及技术研究 王焱;叶建仁;彭冶;韩阳阳;顾慧;樊斌琦;陶兆雪;李玉秀;季镭;张岳峰;吴广超;冯琛;罗萝;黄麟;丁丽霞 上海市林业总站 2015
5.几种促生抗病生防菌在林木病害防控上的应用与示范 王焱;叶建仁;窦晨阳;张岳峰;朱丽华;张洪良;纪仁芬;王忠;江明明;樊斌琦;韩阳阳;万其露;黄广育;叶黎红;顾旭忠;苏鹏;金力;魏奇;唐旭;李亮亮 上海林隆实业公司 2015
6.林木高效解磷微生物促生抗逆机制与效应研究 吴小芹;叶建仁;樊奔;陈凤毛;朱丽华;林司曦;刘辉;赵银娟;盛江梅;侯亮亮;范克胜;李冠喜;李桂娥;王进杰;周爱东 南京林业大学 2015
7.几种林木进境外来病原菌风险分析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张艺;马建华;叶建仁;吴小芹;吴翠萍;安榆林;吴新华;黄麟;廖太林;张培;邓振宇;金光耀 常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2013
8.榆枯萎病菌侵入风险分析及口岸防控体系研究 张培;张勇;许忠祥;吴晶;缪爱斌;叶建仁;王良华;余本渊;蔡正清;吴翠萍;陶兆雪;安榆林;张艺;廖太林;吴新华 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2013
9.上海市水源涵养林主要病虫害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 王焱;叶建仁;李成德;胡双庆;张岳峰;郝德君;徐颖;吴广超;樊斌琦;冯琛;李玉秀;杨振;匙明强;苏鹏;高磊 上海市林业病虫防治检疫站 2012
10.上海市水源涵养林主要病虫害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 王焱;叶建仁;李成德;胡双庆;张岳峰;郝德君;徐颖;吴广超;樊斌琦;冯琛;李玉秀;杨振;匙明强;苏鹏;高磊 上海市林业病虫防治检疫站 2012
11.中国松材线虫疫区病原种群分化及疫源追溯技术 叶建仁;吴小芹;陈凤毛;黄麟;谈家金;黄任娥;陈蔚诗;刘雪莲;潘宏阳;朱丽华;徐旭凌;韩颖;王姝颖;李玉琴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12.进境农林产品重要病原菌检测体系及相关技术措施的研究 安榆林;李彬;吴翠萍;廖太林;粟寒;叶建仁;季健清;吴晶;王振华;郑茂灿;邱世明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2010
13.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动态与防控新技术 叶建仁;吴小芹;陈凤毛;黄麟;谈家金;黄任娥;陈蔚诗;潘宏阳;朱丽华;徐旭凌;韩颖;王姝颖;李玉琴 南京林业大学 2010
14.上海绿化林业病虫害预警体系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王焱;戴咏梅;马凤林;张岳峰;闫峻;叶建仁;郝德军;樊敏;唐学元;吴广超;冯琛;徐薇玉;葛建明;吴时英;叶黎红 上海市林业总站 2009
15.悬铃木白粉病防治技术推广及修剪技术多媒体演示开发 王玮珍;石杨;毕庆泗;叶建仁;夏希纳;李胜华;朱春刚;王瑛;周玲琴;曹宏伟;刘莹;张守锋;朱瑾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 2009
16.松材线虫病病原群体变异及在中国流行的时空动态研究 叶建仁;吴小芹;潘宏阳;陈凤毛;黄任娥;陈蔚诗;刘雪莲;胡学兵;谈家金;黄麟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17.林木促生抗逆优良菌根真菌的作用机制及应用技术 吴小芹;叶建仁;何荣庆;孙民琴;宋微;郑玲;徐超;范克胜;陈凤毛;王勇;马磊;王丽娜;高悦;黄麟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18.上海生态林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王焱;叶建仁;何翠娟;沈烈英;马凤林;沈国辉;刘志诚;闫峻;李军;吴时英;潘士华;郑茂灿;冯琛;戴咏梅;孙兴全;葛建明;邓建宇;张颂函;张洪良;钮慧娟;顾振芳;吴小芹;夏龙平;季镭;谈家金;张小磊;李玉秀;钱范俊;戴富民;朱华芳;竺唯杰;李锦州;唐国良;陈晓斌;张伟;朱兵;王斌;黄卫明等 上海市林业病虫防治检疫站 2005
19.松树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 叶建仁;关小芹;林庆源;魏初奖;刘建锋;董文钢;廖太林 南京林业大学 2004
发明专利:
[1]倪安顺,王永春,孙学书,叶建仁. 一种用于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复配制剂和应用[P]. CN114557359A,2022-05-31.
[2]吴小芹,吴天宇,叶建仁,徐秀倩,吴斐. 一种盐胁迫下促进金丝柳生长的方法[P]. CN110731223B,2022-02-22.
[3]吴小芹,胡龙娇,叶建仁,温彤玥,邱依君. 一种松材线虫PAMP BxCDP1的突变体及应用[P]. CN113683672A,2021-11-23.
[4]吴小芹,温彤玥,叶建仁. 松材线虫效应子BxSCD1互作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P]. CN113584009A,2021-11-02.
[5]吴小芹,解星丽,叶建仁. 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WS-FJ9的新用途[P]. CN112868670B,2021-10-22.
[6]叶建仁,何伟,陈本顺,石利平,江涛,徐春涛,邱磊,潘声成,尹斌,何义. 一种生物化学法制备索马鲁肽的方法[P]. CN113278061A,2021-08-20.
[7]叶建仁,史丽娜. 松材线虫病疫木内腐生线虫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 CN110973066B,2021-08-17.
[8]朱丽华,杨帆,夏馨蕊,方天雨,叶建仁. 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的超低温保存方法[P]. CN109984123B,2021-08-10.
[9]吴小芹,温彤玥,叶建仁,李煜. 松材线虫效应子蛋白BxSCD1及其应用[P]. CN113150100A,2021-07-23.
[10]丁晓磊,叶建仁,林司曦,黄金思,奚晓桐,汪青桐. 一种分析松材线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方法[P]. CN113096741A,2021-07-09.
[11]何伟,叶建仁,江涛. 一种酶法制备医药中间体的酶残留检测方法[P]. CN112945883A,2021-06-11.
[12]吴小芹,解星丽,叶建仁. 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WS-FJ9的新用途[P]. CN112868670A,2021-06-01.
[13]吴小芹,戴云,王亚会,叶建仁. 短小芽孢杆菌HR10在防治林木病害中的新用途[P]. CN111670914B,2021-04-13.
[14]吴小芹,胡龙娇,叶建仁,黄鑫,李煜. 松材线虫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蛋白BxCDP1及其应用[P]. CN110156885B,2020-11-24.
[15]吴小芹,严鹏,叶建仁. 一株枯草芽孢杆菌JK-XZ8及其在防治樱花根癌病中的应用[P]. CN107338204B,2020-10-09.
[16]吴小芹,戴云,王亚会,叶建仁. 短小芽孢杆菌HR10在防治林木病害中的新用途[P]. CN111670914A,2020-09-18.
[17]叶建仁,陆蓝翔,王焱,张岳峰,江明明,魏奇. 一株有效防治樱花根癌病的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YH-18及其应用[P]. CN108913621B,2020-05-12.
[18]叶建仁,史丽娜. 松材线虫病疫木内腐生线虫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 CN110973066A,2020-04-10.
[19]吴小芹,吴天宇,叶建仁,徐秀倩,吴斐. 一种盐胁迫下促进金丝柳生长的方法[P]. CN110731223A,2020-01-31.
[20]吴小芹,徐秀倩,叶建仁,吴天宇,刘辉. 一株林木根际细菌拟蕈状芽孢杆菌JYZ-SD5及其应用[P]. CN109355228B,2020-01-24.
[21]叶建仁,付欢欢,陈飞飞,刘婉慧,方雪琦,王朝恩. 一种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形成生物膜的方法[P]. CN110656068A,2020-01-07.
[22]朱丽华,林丽,林凤玲,徐武,叶建仁. 一种分离松材线虫体内病毒的方法[P]. CN108220253B,2019-11-05.
[23]叶建仁,丁森,王焱,张岳峰,江明明,陆蓝翔. 一株具有广谱抗病促生作用的解淀粉芽孢杆菌YH-20及其应用[P]. CN108949632B,2019-10-29.
[24]吴小芹,孔维亮,叶建仁,赵银娟. 一种利用微生物防治香樟缺铁黄化的方法[P]. CN110199765A,2019-09-06.
[25]吴小芹,潘珺,叶建仁. 一种微量抽测植物悬浮培养细胞液浓度的方法[P]. CN107099578B,2019-09-06.
[26]吴小芹,胡龙娇,叶建仁,黄鑫,李煜. 松材线虫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蛋白BxCDP1及其应用[P]. CN110156885A,2019-08-23.
[27]吴小芹,沈李元,叶建仁,陈婷婷. 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方法[P]. CN110050784A,2019-07-26.
[28]朱丽华,杨帆,夏馨蕊,方天雨,叶建仁. 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的超低温保存方法[P]. CN109984123A,2019-07-09.
[29]朱丽华,夏馨蕊,沈李元,方天雨,杨帆,叶建仁,吴小芹. 一种评价松树愈伤组织对松材线虫抗性的方法[P]. CN109924129A,2019-06-25.
[30]叶建仁,陈飞飞,付欢欢,吴学连,朱明龙,方雪琦,薛飞扬. 一种促进拟茎点霉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的方法[P]. CN109868255A,2019-06-11.
[31]黄麟,侯瑶,李秋成,叶建仁,李国倩,何燕娇,姜可婧,刘璐,龚馨玥. 一株大叶黄杨内生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及其应用[P]. CN105543140B,2019-06-07.
[32]吴小芹,刘红斌,叶建仁,冯亚颀,芮琳. 一种定量检测松材线虫自噬活性的方法[P]. CN109825601A,2019-05-31.
[33]吴小芹,徐秀倩,叶建仁,吴天宇,刘辉. 一株林木根际细菌拟蕈状芽孢杆菌JYZ-SD5及其应用[P]. CN109355228A,2019-02-19.
[34]叶建仁,闵莉静,吴小芹. 一种镉胁迫下的植物种子催芽方法及其使用的催芽剂[P]. CN109005745A,2018-12-18.
[35]叶建仁,丁森,王焱,张岳峰,江明明,陆蓝翔. 一株具有广谱抗病促生作用的解淀粉芽孢杆菌YH-20及其应用[P]. CN108949632A,2018-12-07.
[36]叶建仁,陆蓝翔,王焱,张岳峰,江明明,魏奇. 一株有效防治樱花根癌病的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YH-18及其应用[P]. CN108913621A,2018-11-30.
[37]叶建仁,陈飞飞,刘婉慧,王俊伟,唐旭,黄金思. 一种基于反复冻融方式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P]. CN108866047A,2018-11-23.
[38]朱丽华,章欣月,代善俊,杨帆,叶建仁. 一种快速筛选杀松材线虫细菌的方法[P]. CN108660183A,2018-10-16.
[39]吴小芹,许建秀,叶建仁,吴静,朱丽华,潘珺. 一种高同步化的抗松材线虫病赤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方法[P]. CN106718889B,2018-09-25.
[40]朱丽华,林丽,林凤玲,徐武,叶建仁. 一种分离松材线虫体内病毒的方法[P]. CN108220253A,2018-06-29.
[41]叶建仁,陈飞飞,刘婉慧,吴学连,黄金思. 一种适用于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的转化方法[P]. CN108130339A,2018-06-08.
[42]叶建仁,陈飞飞,王立超,郗蓓蓓,刘婉慧. 一种冷适应性内切β-1,4-葡聚糖酶及其表达基因和应用[P]. CN107988186A,2018-05-04.
[43]叶建仁,孙婷玉,吴小芹,朱丽华. 抗松材线虫病黑松体胚再生植株高效繁殖技术[P]. CN107873512A,2018-04-06.
[44]吴小芹,曾庆伟,叶建仁,刘辉. 一株杨树根际解磷细菌Pseudomonas frederiksbergensis JW-SD2及其应用[P]. CN105062910B,2018-04-03.
[45]朱丽华,蒋鹏,林凤玲,徐武,叶建仁. 一种无菌松苗培养方法[P]. CN107616096A,2018-01-23.
[46]吴小芹,陈婷婷,叶建仁,沈李元. 一种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方法[P]. CN107593454A,2018-01-19.
[47]叶建仁,孙婷玉,吴小芹,朱丽华. 一种高效诱导抗松材线虫病黑松体胚发生的培养基[P]. CN107586756A,2018-01-16.
[48]吴小芹,严鹏,叶建仁. 一株枯草芽孢杆菌JK#XZ8及其在防治樱花根癌病中的应用[P]. CN107338204A,2017-11-10.
[49]李阳,张立钦,吴酬飞,叶建仁. 一种新型表达Cry3A杀虫蛋白的植物内生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P]. CN107312739A,2017-11-03.
[50]吴小芹,严鹏,叶建仁. 一株蜡状芽孢杆菌JK#XZ3及其在防治樱花根癌病中的应用[P]. CN107287138A,2017-10-24.
[51]叶建仁,王晓东,万其露,吴小芹. 一株有效防治樱花根癌病的蜡样芽孢杆菌H#B#1及其应用[P]. CN107151637A,2017-09-12.
[52]叶建仁,万其露,王晓东,吴小芹. 一株有效防治樱花根癌病的蜡样芽孢杆菌S#B#7及其应用[P]. CN107118989A,2017-09-01.
[53]吴小芹,潘珺,叶建仁. 一种微量抽测植物悬浮培养细胞液浓度的方法[P]. CN107099578A,2017-08-29.
[54]闵莉静,叶建仁,吴晓芹,张立钦,郑俊,赵明星,陈飞飞,吴酬飞,吴漪,肖莉. 嗜铁素在降低土壤重金属浓度中的应用[P]. CN106799394A,2017-06-06.
[55]吴小芹,许建秀,叶建仁,吴静,朱丽华,潘珺. 一种高同步化的抗松材线虫病赤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方法[P]. CN106718889A,2017-05-31.
[56]闵莉静,叶建仁,吴晓芹,张立钦,严鹏,王亚会,吴小映,吴酬飞,姚轻舟,程驰航. 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菌株作为嗜铁素高产菌株的应用[P]. CN106701636A,2017-05-24.
[57]闵莉静,张立钦,吴酬飞,叶建仁,吴小芹,赵根,李阳,徐曦,刘宽,秦嘉玲,王旺颖. 复合型水禽生态循环养殖方法[P]. CN106614268A,2017-05-10.
[58]闵莉静,张立钦,吴酬飞,叶建仁,吴小芹,赵根,葛海霞,李阳,徐曦,刘宽,秦嘉玲,王旺颖. 水禽生态养殖方法[P]. CN106614269A,2017-05-10.
[59]闵莉静,张立钦,吴酬飞,叶建仁,吴小芹,赵根,潘国祥,李阳,姚轻舟,徐曦,刘宽,秦嘉玲,王旺颖. 水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方法[P]. CN106614389A,2017-05-10.
[60]戴婷婷,吴小芹,叶建仁. 一种恶疫霉菌的LAMP检测引物组合物及其LAMP检测试剂盒和LAMP检测方法[P]. CN104372099B,2017-03-15.
[61]戴婷婷,叶建仁,吴小芹,陈宏健. 一种掘氏疫霉菌的LAMP检测引物组合物及其LAMP检测试剂盒和LAMP检测方法[P]. CN104404157B,2017-01-18.
[62]叶建仁,陶兆雪,王焱,张培,吴小芹,周爱东. 一种榆树枯萎病菌的分子检测方法[P]. CN104630371B,2017-01-18.
[63]李阳,张立钦,吴酬飞,叶建仁. 一种新型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生防菌开发应用[P]. CN105647952A,2016-06-08.
[64]黄麟,侯瑶,李秋成,叶建仁,李国倩,何燕娇,姜可婧,刘璐,龚馨玥. 一株大叶黄杨内生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及其应用[P]. CN105543140A,2016-05-04.
[65]戴婷婷,叶建仁,吴小芹,李明杰,付欢. 一种樟疫霉菌的LAMP检测引物组合物及其LAMP检测试剂盒和LAMP检测方法[P]. CN104372104B,2016-03-02.
[66]吴小芹,曾庆伟,叶建仁,刘辉. 一株杨树根际解磷细菌Pseudomonas frederiksbergensis JW-SD2及其应用[P]. CN105062910A,2015-11-18.
[67]吴小芹,乔欢,魏伟,叶建仁. 一种马尾松根际解磷真菌瓜纳卡斯特青霉JP-NJ2及其应用[P]. CN103789214B,2015-10-28.
[68]叶建仁,陶兆雪,王焱,张培,吴小芹,周爱东. 一种榆树枯萎病菌的分子检测方法[P]. CN104630371A,2015-05-20.
[69]戴婷婷,叶建仁,吴小芹,陈宏健. 一种掘氏疫霉菌的LAMP检测引物组合物及其LAMP检测试剂盒和LAMP检测方法[P]. CN104404157A,2015-03-11.
[70]戴婷婷,吴小芹,叶建仁. 一种恶疫霉菌的LAMP检测引物组合物及其LAMP检测试剂盒和LAMP检测方法[P]. CN104372099A,2015-02-25.
[71]戴婷婷,叶建仁,吴小芹,李明杰,付欢. 一种樟疫霉菌的LAMP检测引物组合物及其LAMP检测试剂盒和LAMP检测方法[P]. CN104372104A,2015-02-25.
[72]吴小芹,赵柳,叶建仁,李桂娥. 一种菌根辅助细菌芽孢杆菌及其在促进杨树生长中的应用[P]. CN103320368B,2015-02-11.
[73]叶建仁. 双电源转换开关中的传动机构[P]. CN204144188U,2015-02-04.
[74]吴小芹,魏伟,叶建仁,乔欢. 一种高效解磷青霉及其在促进马尾松生长中的应用[P]. CN103114043B,2014-08-27.
[75]吴小芹,乔欢,魏伟,叶建仁. 一种马尾松根际解磷真菌瓜纳卡斯特青霉JP-NJ2及其应用[P]. CN103789214A,2014-05-14.
[76]叶建仁,胡林,陈凤毛,侯建华,吴小芹,孙波,黄麟,詹国辉,徐高连,贺君丽,范椰,吴芳. 一种定性检测松材线虫的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P]. CN102827933B,2014-03-26.
[77]陈凤毛,叶建仁,吴小芹. 一种用于松木及其制品的松材线虫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P]. CN103667497A,2014-03-26.
[78]吴小芹,李桂娥,叶建仁,侯亮博鱼boyu体育sports. 一种高效植酸盐降解细菌水拉恩氏菌及其在促进植物生长中的应用[P]. CN103122329B,2014-01-01.
[79]朱丽华,叶建仁,吴小芹,李清清,安会翠. 一种长期培养无菌松苗的方法[P]. CN102487822B,2013-10-23.
[80]吴小芹,赵柳,叶建仁,李桂娥. 一种菌根辅助细菌芽孢杆菌及其在促进杨树生长中的应用[P]. CN103320368A,2013-09-25.
[81]吴小芹,魏伟,叶建仁. 一种马尾松根际解磷真菌泡盛曲霉及其应用[P]. CN102732435B,2013-08-07.
[82]叶建仁,李倩,吴小芹. 一种短芽孢杆菌及其在促进松树生长中的应用[P]. CN102732446B,2013-07-10.
[83]吴小芹,李桂娥,叶建仁,侯亮. 一种高效植酸盐降解细菌水拉恩氏菌及其在促进植物生长中的应用[P]. CN103122329A,2013-05-29.
[84]吴小芹,魏伟,叶建仁,乔欢. 一种高效解磷青霉及其在促进马尾松生长中的应用[P]. CN103114043A,2013-05-22.
[85]吴小芹,侯亮,叶建仁,李冠喜. 一种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在促进松树生长中的应用[P]. CN102604860B,2013-05-08.
[86]叶建仁,李浩,任嘉红,付涵予,吴小芹. 一种适用于全基因组测序的产糖被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P]. CN102643801B,2013-03-27.
[87]叶建仁,胡林,陈凤毛,侯建华,吴小芹,孙波,黄麟,詹国辉,徐高连,贺君丽,范椰,吴芳. 一种定性检测松材线虫的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P]. CN102827933A,2012-12-19.
[88]吴小芹,周爱东,叶建仁. 一种林木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的分子检测方法[P]. CN102181544B,2012-11-14.
[89]吴小芹,魏伟,叶建仁. 一种马尾松根际解磷真菌泡盛曲霉及其应用[P]. CN102732435A,2012-10-17.
[90]叶建仁,李倩,吴小芹. 一种短芽孢杆菌及其在促进松树生长中的应用[P]. CN102732446A,2012-10-17.
[91]叶建仁,黄洁芳,吴小芹,袁文婷. 一种松树内生细菌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NSM-05及其应用[P]. CN102191201B,2012-10-10.
[92]叶建仁,李浩,任嘉红,付涵予,吴小芹. 一种适用于全基因组测序的产糖被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P]. CN102643801A,2012-08-22.
[93]吴小芹,侯亮,叶建仁,李冠喜. 一种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在促进松树生长中的应用[P]. CN102604860A,2012-07-25.
[94]叶建仁,李清清,朱丽华,吴小芹. 一种黑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方法[P]. CN102577956A,2012-07-18.
[95]吴小芹,邓海娟,任嘉红,叶建仁. 一种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在毒杀松材线虫中的应用[P]. CN101899408B,2012-07-04.
[96]叶建仁,朱丽华,吴小芹,季锦衣. 一种制备无细菌松材线虫的方法[P]. CN102084849B,2012-06-13.
[97]朱丽华,叶建仁,吴小芹,李清清,安会翠. 一种长期培养无菌松苗的方法[P]. CN102487822A,2012-06-13.
[98]吴小芹,朱丽华,叶建仁,唐颖. 一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组织培养及组织再生植株瓶内菌根化方法[P]. CN101584297B,2012-05-30.
[99]叶建仁,任嘉红,吴小芹,王艳芳. 一种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在防治杨树溃疡病中的应用[P]. CN101643711B,2012-05-23.
[100]吴小芹,周婷,曾丽琼,叶建仁,任嘉红. 一种松树外生菌根菌胶丸菌剂及其应用[P]. CN101889587B,2012-05-23.
[101]吴小芹,盛江梅,侯亮亮,叶建仁,刘辉. 一种外生菌根辅助细菌蜡状芽孢杆菌及其应用[P]. CN101914469B,2011-10-12.
[102]吴小芹,盛江梅,侯亮亮,刘辉,叶建仁. 一种外生菌根辅助细菌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应用[P]. CN101914474B,2011-09-28.
[103]吴翠萍,陈贯源,粟寒,李彬,郑斯竹,安榆林,叶建仁. 栎枯萎病菌的巢式PCR检测方法[P]. CN101691605B,2011-09-21.
[104]叶建仁,黄洁芳,吴小芹,袁文婷. 一种松树内生细菌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NSM-05及其应用[P]. CN102191201A,2011-09-21.
[105]吴小芹,周爱东,叶建仁. 一种林木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的分子检测方法[P]. CN102181544A,2011-09-14.
[106]吴小芹,朱丽华,叶建仁,戴培培. 赤松(Pinus densiflora)组织培养增殖方法[P]. CN101485291B,2011-08-24.
[107]叶建仁,朱丽华,吴小芹,季锦衣. 一种制备无细菌松材线虫的方法[P]. CN102084849A,2011-06-08.
[108]吴小芹,朱丽华,叶建仁,张红岩,秦莉. 一种高效诱导赤松(Pinus densiflora)组培苗不定根发生的方法[P]. CN101589690B,2011-05-25.
[109]吴小芹,刘辉,叶建仁,王进杰. 一种蜡状芽孢杆菌及其在促进杨树生长中的应用[P]. CN101629147B,2011-04-27.
[110]吴小芹,盛江梅,侯亮亮,叶建仁,刘辉. 一种外生菌根辅助细菌蜡状芽孢杆菌及其应用[P]. CN101914469A,2010-12-15.
[111]吴小芹,盛江梅,侯亮亮,刘辉,叶建仁. 一种外生菌根辅助细菌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应用[P]. CN101914474A,2010-12-15.
[112]吴小芹,邓海娟,任嘉红,叶建仁. 一种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在毒杀松材线虫中的应用[P]. CN101899408A,2010-12-01.
[113]吴小芹,周婷,曾丽琼,叶建仁,任嘉红. 一种松树外生菌根菌胶丸菌剂及其应用[P]. CN101889587A,2010-11-24.
[114]黄麟,叶建仁,吴小芹. 一种松材线虫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P]. CN101338342B,2010-09-15.
[115]叶建仁,任嘉红,吴小芹,王艳芳. 一种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在防治杨树溃疡病中的应用[P]. CN101555458B,2010-09-15.
[116]吴小芹,刘辉,叶建仁. 一种荧光假单胞菌及其在促进杨树生长中的应用[P]. CN101575583B,2010-08-25.
[117]吴翠萍,陈贯源,李彬,粟寒,郑斯竹,安榆林,叶建仁. 栎枯萎病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P]. CN101701247A,2010-05-05.
[118]吴翠萍,陈贯源,粟寒,李彬,郑斯竹,安榆林,叶建仁. 栎枯萎病菌的巢式PCR检测方法[P]. CN101691605A,2010-04-07.
[119]叶建仁,任嘉红,吴小芹,王艳芳. 一种短小芽孢杆菌及其在防治杨树溃疡病中的应用[P]. CN101643711,2010-02-10.
[120]吴小芹,刘辉,叶建仁,王进杰. 一种蜡状芽孢杆菌及其在促进杨树生长中的应用[P]. CN101629147,2010-01-20.
[121]吴小芹,朱丽华,叶建仁,张红岩,秦莉. 一种高效诱导赤松(Pinus densiflora)组培苗不定根发生的方法[P]. CN101589690,2009-12-02.
[122]吴小芹,朱丽华,叶建仁,唐颖. 一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组织培养及再生植株瓶内菌根化方法[P]. CN101584297,2009-11-25.
[123]吴小芹,朱丽梅,叶建仁,徐旭凌,陈江天. 一种高效毒杀植物寄生线虫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P]. CN101584346,2009-11-25.
[124]吴小芹,刘辉,叶建仁. 一种荧光假单胞菌及其在促进杨树生长中的应用[P]. CN101575583,2009-11-11.
[125]叶建仁,任嘉红,吴小芹,王艳芳. 一种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在防治杨树溃疡病中的应用[P]. CN101555458,2009-10-14.
[126]吴小芹,朱丽华,叶建仁,戴培培. 赤松(Pinus densiflora)组织培养增殖方法[P]. CN101485291,2009-07-22.
[127]宋微,吴小芹,叶建仁,刘进华. 一种扦插杨树苗育种方法[P]. CN101433159,2009-05-20.
[128]黄麟,叶建仁,吴小芹. 一种松材线虫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P]. CN101338342,2009-01-07.
[129]吴小芹,叶建仁,王丽娜. 黄色须腹菌(Rhizipogen luteous)菌剂扩繁最优方案[P]. CN101240246,2008-08-13.
[130]叶建仁,陈凤毛,汤坚,吴小芹,叶学斌. 松材线虫PCR检测特异引物对[P]. CN101041851,2007-09-26.
论文专著:
发表研究论文280余篇,出版著作3部。
出版专著:
1、《林木病理学》,叶建仁,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全国高职高专园林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叶建仁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0-01-01
3、《松材线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叶建仁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08-01
发表英文期刊论文:
[1]Min, Li-Jing; Wu, Xiao-Qin; Li, De-Wei; Zhang, Li-Qin; Ye, Jian-ren*。Burkholderia pyrrocinia strain JK-SH007 affects zinc (Zn)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tomato.Archives for Agronomy and Soil Science, 2021, 67(4): 447-458.
[2]Chen, Yifan; Ye, Jianren*; Kong, Qingqing。Potassium-Solubilizing Activity of Bacillus aryabhattai SK1-7 and Its Growth-Promoting Effect on Populus alba L。Forests, 2020, 11(12): 1348.
[3]Yang, Fan; Xia, Xin-Rui; Ke, Xin; Ye, Jianren; Zhu, Li-hua*.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slash pine (Pinus elliottiiEngelm): improving initiation of embryogenic tissues and maturation of somatic embryos.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2020, 143(1): 159-171.
[4]Xue, Qi; Wu, Xiao-Qin*; Wu, Fei; Ye, Jian-ren。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Uncovers the Impact of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on Nematode and Pine Wilt Disease。Forests, 2020, 11(9): 908.
[5]Zhu, Mei-Ling; Wang, Ya-Hui; Dai, Yun; Wu, Xiao-Qin*; Ye, Jian-ren。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ure Conditions on the Biofilm Formation of Bacillus pumilus HR10。Current Microbiology, 2020, 77(8): 1405-1411.
[6]Chen, Feifei; Ye, Jianren*; Kameshwar, Sista Ayyappa Kumar; Wu, Xuelian; Ren, Jiahong; Qin, Wensheng; Li, De-Wei。A Novel Cold-Adaptive Endo-1,4-beta-Glucanase From 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 Gene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nzyme and Mode of Action。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20, 10: 3137.
[7]Chen, Feifei; Ye, Jianren*; Chio, Chonlong; Liu, Wanhui; Shi, Jiyuan; Qin, Wensheng。A simplified quick microbial genomic DNA extraction via freeze-thawing cycles.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2020, 47(1): 703-709.
[8]Li, Yang; Zhang, Shaoyong; Wu, Jia; Li, Linxiao; Chen, Feifei; Ye, Jianren; Wu, Xiaoqin; Wu, Choufei; Zhang, Liqin*。RESPONSE OF BACTERIAL FLORA IN PINUS MASSONIANA TO PINE WOOD NEMATODE INFECTION BASED ON PCR-DGGE 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20, 29(2): 884-894.
[9]Sun, Tingyu; Wang, Yanli; Zhu, Lihua; Wu, Xiaoqin; Ye, Jianren*。Plant regeneration by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inus thunbergii resistant to the pine wood nematode。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19, 49(12): 1604-1612.
[10]Liu, Wan-Hui; Chen, Fei-Fei; Wang, Chao-En; Fu, Huan-Huan; Fang, Xue-Qi; Ye, Jian-ren*; Shi, Ji-Yuan。Indole-3-Acetic Acid in 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 Enzymatic Identification of the Indole-3-Acetamide Synthesis Pathwa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9, 10: 2559.
[11]Fang, Yu-Lan; Xia, Li-Ming; Wang, Ping; Zhu, Li-Hua; Ye, Jian-ren; Huang, Lin*。The MAPKKK CgMck1 Is Required for Cell Wall Integrity, Appressorium Development, and Pathogenicity in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vol 9, 543, 2018)。Genes, 2019, 10(10): 819.
[12]Qiu, Xiuwen; Yang, Lili; Ye, Jianren; Wang, Wei; Zhao, Tiantian; Hu, Hao; Zhou, Guixiang*。Silencing of cyp-33C9 Gene Affects the Reproduc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the Pine 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9, 20(18): 4520.
[13]Zhu, Lihua; Chu, Xiaofang; Sun, Tingyu; Ye, Jianren; Wu, Xiaoqin*。Micropropagation of Pinus densiflora and the evaluation of nematode resistance of regenerated microshoots in vitro。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19, 30(2): 519-528.
[14]Hu, Long-Jiao; Wu, Xiao-Qin*; Li, Hai-Yang; Zhao, Qun; Wang, Yuan-Chao; Ye, Jian-ren。An Effector, BxSapB1, Induces Cell Death and Contributes to Virulence in the Pine 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2019, 32(4): 452-463.
[15]Liu, Hongbin; Wu, Fan; Wu, Xiaoqin*; Ye, Jianren。Differential effects of rapamycin on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with different virulence and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autophagy genes under stresses in nematodes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19, 51(3): 254-262.
[16]Huang, Lin*; Wang, Ping; Tian, Min-Qi; Zhu, Li-Hua; Ye, Jian-ren*。Major sperm protein BxMSP10 is required for reproduction and egg hatching in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Experimental Parasitology, 2019, 197: 51-56.
[17]Huang, Lin; Yang, Ji-Yun; Zhu, Ya-Nan; Zhu, Li-Hua; Zhang, Yue-Feng; Ye, Jian-ren; Li, De-Wei*。Canker on culm of 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ex Schult. caused by Fusarium incarnatum (Roberge) Sacc.。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19, 167(2): 91-97.
[18]Min, Li-Jing; Wu, Xiao-Qin; Le, De-Wei; Chen, Ke; Guo, Lu; Ye, Jian-ren*。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 Enhanced Seed Germination, Cucumber Seedling Growth and Tomato Fruit via Catecholate-Siderophore-Medi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2019, 22(4): 779-786.
[19]Guan-Xi, Li; Xiao-Qin, Wu; Jian-Ren, Ye; He-Chuan, Yang。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Acid Secre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urkholderia multivorans WS-FJ9 and Poplar Root System。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8, 2018: 1-12.
[20]He L; Ye J; Wu B; Huang L; Ren J; Wu X。Effec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E1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poplar rhizosphere。Forest Pathology, 2018, 48(4): e12430.
[21]He L; Ye J; Wu B; Huang L; Ren J; Wu X。Effec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E1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poplar rhizosphere。Forest Pathology, 2018, 48(4): e12430.
[22]Zhang Yang; Chen Fu Sheng; Wu Xiao Qin*; Luang Feng Gang; Zhang Lin Ping; Fang Xiang Min; Wan Song Ze; Hu Xiao Fei; Ye Jian Ren。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phosphate-solubilizing fungi from rhizosphere soil of moso bamboo and their functional capacities when exposed to different phosphorus sources and pH environments。PLos One, 2018, 13(7): e0199625.
[23]Wu Fan; Deng Li-Na; Wu Xiao-Qin*; Liu Hong-Bin; Ye Jian-Ren。Expression Profiling of Autophagy Genes BxATG1 and BxATG8 under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in Pine 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7, 18(12): 2639.
[24]Li De Wei*; Ye Jian Ren。Triadelphia acericola and T. centroseptata spp. nov., and a synopsis of the genus。Mycotaxon, 2017, 132(4): 723-744.
[25]Wu Bin Yan; Ye Jian Ren*; Huang Lin; He Ling Min; Li De Wei。Validation of reference genes for RT-qPCR analysis in 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17, 132: 95-98.
[26]Zhou L F; Chen F M*; Wang J C; Pan H Y; Ye J R。Virulence of 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 to pine seedlings and trees under field conditions。Forest Pathology, 2016, 46(6): 643-651.
[27]Zhou Lifeng; Chen Fengmao; Pan Hongyang; Ye Jianren; Dong Xuejiao; Li Chunyan; Lin Fengling。Identifying Virulence-Associated Genes Using Transcriptomic and Proteomic Association Analyses of the Plant Parasitic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6, 17(9): 1492.
[28]Ding Xiaolei; Ye Jianren; Lin Sixi; Wu Xiaoqin; Li Dewei; Nian Bo。Deciphering the Molecular Variations of Pine 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with Different Virulence。PLos One, 2016, 11(5): e0156040.
[29]Huang lin; Li qiucheng; Zhang Ya; Li Dewei; Ye Jianren*。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ensu stricto Is a Pathogen of Leaf Anthracnose on
Evergreen Spindle Tree (Euonymus japonicus)。Plant Disease, 2016, -(-).
[30]Qiu Xiu Wen; Wu Xiao Qin; Huang Lin; Ye Jian Ren*。Influence of Bxpel1 Gene Silencing by dsRNA Interferenc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athogenicity of the Pine 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6, 17(1): 125.
[31]Zhou L F; Chen F M*; Wang J C; Pan H Y; Ye J R。Virulence of 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 to pine seedlings and trees under field conditions。Forest Pathology, 2016, 46(6): 643-651.
[32]Xu, Xiao-Lu; Wu, Xiao-Qin*; Ye, Jian-ren; Huang, Lin。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ree Pathogenesis-Related Cytochrome P450 Genes from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Tylenchida: Aphelenchoidoid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5, 16(3): 5216-5234.
[33]XiaoLei Ding; JianRen Ye*; XiaoQin Wu; Lin Huang; LiHua Zhu; SiXi Lin。Deep sequencing analyses of pine 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microRNAs reveal distinct miRNA expression patterns during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pine wilt disease。Gene, 2015, 555(2): 346-356.
[34]Tang, Fang*; Fu, Ying-Ying; Ye, Jian-ren。The effect of methyl salicylate on the induction of direct and indirect plant defense mechanisms in poplar (Populus x euramericana 'Nanlin 895')。Journal of Plant Interactions, 2015, 10(1): 93-100.
[35]Tian, Xiao-Jing; Wu, Xiao-Qin*; Xiang, Yang; Fang, Xin; Ye, Jian-ren。The effect of endobacteria on the development and virulence of the pine 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Nematology, 2015, 17: 581-589.
[36]Li, Y. L.*; Zhou, Z.; Yuan, Y. C.; Ye, J. R.。First Report of a Leaf Spot of Radermachera sinica in China Caused by Bacillus megaterium. Plant Disease, 2014, 98(10): 1425-1425.
[37]Fu, Han-Yu; Ren, Jia-Hong; Huang, Lin; Li, Hao; Ye, Jian-ren*。Screen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Peroxiredoxin Specifically Expressed in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The Causative Agent of Pine Wilt Diseas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4, 15(6): 10215-10232.
[38]Zhao, Liu; Wu, Xiao-Qin*; Ye, Jian-ren; Li, Hao; Li, Gui-E。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mycorrhiza helper bacterium from rhizosphere soils of poplar stands。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14, 50(4): 593-601.
[39]Zhou, Ai-Dong; Wu, Xiao-Qin*; Shen, Lan; Xu, Xu-Ling; Huang, Lin; Ye, Jian-ren。Profiling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ectomycorrhizal fungus Pisolithus tinctorius responding to mycorrhiza helper Brevibacillus reuszeri MPt17。Biologia, 2014, 69(4): 435-442.
[40]Li, Guan-Xi; Wu, Xiao-Qin*; Ye, Jian-ren。Biosafety and colonization of Burkholderia multivorans WS-FJ9 and its growth-promoting effects on poplars。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3, 97(24): 10489-10498.
[41]Li, Gui-E; Wu, Xiao-Qin*; Ye, Jian-ren; Hou, Liang; Zhou, Ai-Dong; Zhao, Liu。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hytate-degrading rhizobacteria with activity of improving growth of poplar and Masson pine。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3, 29(11): 2181-2193.
[42]Qiu, Xiuwen; Wu, Xiaoqin; Huang, Lin; Tian, Minqi; Ye, Jianren*。Specifically Expressed Genes of the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Involved with Early Interactions with Pine Trees。PLos One, 2013, 8(10): e78063.
[43]Li, Y. L.*; Zhou, Z.; Lu, W.; Ye, J. R.。First Report of a Chaetomella sp Causing a Leaf Spot on Sansevieria trifasciata in China。Plant Disease, 2013, 97(7): 992-992.
[44]Zhu, Sheng; Dai, Yong-Mei; Zhang, Xin-Ye; Ye, Jian-ren; Wang, Ming-Xiu; Huang, Min-Ren*。Untangling the transcriptome from fungus-infected plant tissues 。Gene, 2013, 519(2): 238-244.
[45]Wu, Xiao-Qin*; Yuan, Wei-Min; Tian, Xiao-Jing; Fan, Ben; Fang, Xin; Ye, Jian-ren; Ding, Xiao-Lei。Specific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Endophytic Bacteria from Pine 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with Different Virul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2013, 9(1): 34-44.
[46]Yu, Lu-Zhen; Wu, Xiao-Qin*; Ye, Jian-ren; Zhang, Sai-Nan; Wang, Chen。NOS-like-mediated nitric oxide is involved in Pinus thunbergii response to the invasion of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Plant Cell Reports, 2012, 31(10): 1813-1821.
[47]Zhu, Li-hua*; Ye, Jianren; Negi, Sapna; Xu, Xu-ling; Wang, Zhang-li; Ji, Jin-yi。Pathogenicity of Aseptic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PLos One, 2012, 7(5): e38095.
[48]Wu, Xiao-Qin*; Hou, Liang-Liang; Sheng, Jiang-Mei; Ren, Jia-Hong; Zheng, Ling; Chen, Dan; Ye, Jian-ren。Effects of ectomycorrhizal fungus Boletus edulis and mycorrhiza helper Bacillus cereus on the growth and nutrient uptake by Pinus thunbergii。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12, 48(4): 385-391.
[49]Ren, Jia Hong; Ye, Jian Ren*; Liu, Hui; Xu, Xu Ling; Wu, Xiao Qin。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Burkholderia pyrrocinia strain JK-SH007 as a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1, 27(9): 2203-2215.
[50]Liu Hui; Wu Xiao-Qin*; Ren Jia-Hong; Ye Jian-Ren。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hosphobacteria in Poplar Rhizospher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Pedosphere, 2011, 21(1): 90-97.
[51]Wu, C. P.; Chen, G. Y.; Li, B.; Su, H.; An, Y. L.; Zhen, S. Z.; Ye, J. R.*。Rapid 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Ceratocystis fagacearum from stained wood and soil by nested and real-time PCR。Forest Pathology, 2011, 41(1): 15-21.
[52]Huang, Lin; Xu, Xu-ling; Wu, Xiao-qin; Chen, Feng-mao; Li, Chao; Ye, Jian-ren*。A nested PCR assay targeting the DNA topoisomerase I gene to detect the pine 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Phytoparasitica, 2010, 38(4): 369-377.
[53]Zhu, Li-Hua; Wu, Xiao-Qin; Qu, Hong-Ye; Ji, Jing; Ye, Jian-ren。Micropropagation of Pinus massoniana and mycorrhiza formation in vitro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2010, 102(1): 121-128.
[54]Huang, Lin; Ye, Jian-ren*; Wu, Xiao-qin; Xu, Xu-ling; Sheng, Jiang-mei; Zhou, Qing-xia。Detection of the pine wood nematode using a real-time PCR assay to target the DNA topoisomerase I gene。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2010, 127(1): 89-98.
[55]Robinet, Christelle*; Roques, Alain; Pan, Hongyang; Fang, Guofei; Ye, Jianren; Zhang, Yanzhuo; Sun, Jianghua。Role of Human-Mediated Dispersal in the Spread of the Pinewood Nematode in China。PLos One, 2009, 4(2): e4646.
[56]Tan, JJ; Ye, JR; Wu, XQ; Zhu, YF; Li, Y。A study on disease development and early diagnosis of pine wood nematode,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infection of Japanese black pine。Nematology, 2005, 7: 481-485.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丁晓磊,张悦,林司曦,叶建仁.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松材线虫研究进展[J/OL].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2022-06-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161.S.20220602.1511.002.html
[2]李敏,叶建仁,陈凤毛.松材线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OL].中国森林病虫:1-8[2022-06-08].DOI:10.19688/j.cnki.issn1671-0886.20220043.
[3]骆有庆,叶建仁,宗世祥,黄麟.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与展望[J/OL].中国森林病虫:1-6[2022-06-08].DOI:10.19688/j.cnki.issn1671-0886.20220042.
[4]汤雨葳,于孟,叶建仁.Zn对解淀粉芽孢杆菌JK-JS8生物膜形成及拮抗能力的影响[J/OL].微生物学通报:1-12[2022-06-08].DOI:10.13344/j.microbiol.china.220135.
[5]赵晓佳,袁裕超,孙玉凤,叶建仁,谈家金.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抗生素混合药剂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J/OL].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1[2022-06-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181.S.20220414.1242.002.html
[6]赵晓佳,袁裕超,孙玉凤,叶建仁,谈家金.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抗生素混合药剂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1(03):146-156.DOI:10.13300/j.cnki.hnlkxb.2022.03.017.
[7]石慧敏,叶建仁,王焱,陆蓝翔,史纪武.响应面优化Bacillus velezensis YH-18产芽孢培养基和培养条件[J/OL].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3[2022-06-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161.s.20220412.1328.005.html
[8]叶建仁,吴小芹.松材线虫病研究进展[J/OL].中国森林病虫:1-11[2022-06-08].DOI:10.19688/j.cnki.issn1671-0886.20220026.
[9]李长强,叶建仁,张婉君,汤雨葳,史纪武.注干施用甲维盐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22,42(03):16-19.
[10]贺丽娜,冯源,石慧敏,叶建仁.具有杀线活性马尾松内生细菌的筛选与鉴定[J/OL].生物技术通报:1-8[2022-06-08].DOI: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1-1393.
[11]王磊,史丽娜,叶建仁.利用腐生线虫加速替代疫木中松材线虫种群数量研究[J/OL].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1[2022-06-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161.S.20220113.1624.006.html
[12]高景斌,徐六一,叶建仁.马尾松松材线虫病抗性无性系的筛选和遗传多样性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5(05):109-118.
[13]杨意,刘波,叶建仁,苏禄晖.水杉赤枯病综合营林生态控制技术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5(06):90-98.
[14]葛雨航,叶建仁,梁照文,林司曦,张艺馨.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青杨脊虎天牛在中国的适生区[J].植物检疫,2021,35(04):65-70.DOI:10.19662/j.cnki.issn1005-2755.2021.04.012.
[15]汪青桐,丁晓磊,叶建仁,史秀峰.基于SNP分子标记的华东地区松材线虫种群遗传分化研究[J/OL].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0[2022-06-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161.S.20210702.0932.004.html
[16]王旻嘉,叶建仁,涂煜昇,杜方平.处理松材线虫病疫木的木腐真菌筛选[J].林业科学,2021,57(06):93-102.
[17]王朝恩,刘婉慧,陆蓝翔,付欢欢,石慧敏,史纪武,叶建仁.短小芽孢杆菌HR10产孢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J].微生物学杂志,2021,41(02):37-45.
[18]刘辉,吴小芹,叶建仁,陈丹.荧光假单胞菌的溶磷机制及其在杨树菌根际的定殖动态[J].林业科学,2021,57(03):90-97.
[19]盛东萍,张晓阳,冯梦婷,叶建仁,邱秀文.松材线虫细胞色素cyp-13A11基因RN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功能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1,43(01):96-102.
[20]冯梦婷,盛东萍,叶建仁,陈凤毛,张晓阳,邱秀文.松材线虫cyp-33D3基因的RNA干扰及其功能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20,33(06):32-38.DOI:10.13275/j.cnki.lykxyj.2020.06.004.
[21]李长强,叶建仁.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对松材线虫毒力及施用残留初探[J].植物检疫,2020,34(06):14-18.DOI:10.19662/j.cnki.issn1005-2755.2020.06.001.
[22]王朕,叶建仁.4种微生物对盆栽樱花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生长量的影响[J].西部林业科学,2020,49(05):117-123.DOI:10.16473/j.cnki.xblykx1972.2020.05.018.
[23]林司曦,叶建仁.栎树猝死病在中国的入侵风险评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06):161-168.
[24]朱丽华,章欣月,夏馨蕊,万羽,代善俊,叶建仁.无细菌松材线虫对马尾松的致病性[J].林业科学,2020,56(07):63-69.
[25]苏胜荣,张巧巧,叶建仁.黄山地区垂柳叶锈病病原及发生规律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04):137-142.
[26]蒙海勤,叶建仁,王旻嘉,曹伊扬.木腐真菌对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5(04):183-189.
[27]魏丹萍,叶建仁,梁茂金,陈飞飞.瓦莱氏芽孢杆菌YH-18发酵液的喷雾干燥工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05):209-214.
[28]杨帆,夏馨蕊,沈李元,叶建仁,朱丽华.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的超低温保存[J].分子植物育种,2020,18(15):5097-5105.DOI:10.13271/j.mpb.018.005097.
[29]钱婷,叶建仁.巨大芽孢杆菌ZS-3溶无机磷机制及其对樟树的促生作用[J].生物技术通报,2020,36(08):45-52.DOI: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0-0114.
[30]林司曦,叶建仁.从澳大利亚引进软树蕨苗木的风险评估[J].生物灾害科学,2019,42(04):312-316.
[31]郗蓓蓓,叶建仁.高效钾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对植物的促生长效应[J].河南农业科学,2020,49(02):81-88.DOI:10.15933/j.cnki.1004-3268.2020.02.011.
[32]闵莉静,郭璐,叶建仁.基于嗜铁素介导的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促生作用机制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3(06):165-172.
[33]杨欣,张鹏飞,白变霞,叶建仁,任嘉红.群体感应信号物质对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在杨树内定殖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35(06):949-957.DOI:10.16409/j.cnki.2095-039x.2019.06.023.
[34]丁森,叶建仁.瓦雷兹芽孢杆菌YH-20发酵液的抑菌特性初探[J].西部林业科学,2019,48(05):81-88.DOI:10.16473/j.cnki.xblykx1972.2019.05.013.
[35]黄金思,奚晓桐,丁晓磊,叶建仁.基于SNP标记的广东省松材线虫种群分化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3(06):25-31.
[36]刘婉慧,陈飞飞,叶建仁,王朝恩,康熠,付欢欢.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吲哚-3-乙酰胺IAA合成功能及其依赖途径鉴定[J].林业科学,2019,55(09):121-129.
[37]叶建仁.松材线虫病在中国的流行现状、防治技术与对策分析[J].林业科学,2019,55(09):1-10.
[38]盛若成,李敏,陈军,高志健,孙守慧,叶建仁,陈凤毛.两株我国南北松材线虫虫株形态指标与致病力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3(06):18-24.
[39]丁森,王焱,陆蓝翔,张岳峰,江明明,魏奇,叶建仁.一株促生抗病的樱花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3(05):81-88.
[40]程强,吴小芹,叶建仁,林司曦.菊方翅网蝽在南京分布及其对中国的风险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01):125-130.
[41]陈艳彬,韩燕燕,王斐,叶建仁,任嘉红.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产嗜铁素的相关基因克隆及条件优化[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35(04):630-641.DOI:10.16409/j.cnki.2095-039x.2019.04.001.
[42]孙婷玉,王艳丽,沈李元,吴小芹,朱丽华,叶建仁.培养基成分对黑松体胚发育成熟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9,55(04):178-186.
[43]陈婷婷,叶建仁,吴小芹,沈李元,朱丽华.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体胚发生与植株再生条件的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3(03):1-8.
[44]王艳丽,孙婷玉,沈李元,吴小芹,叶建仁,朱丽华.继代培养时间对抗性黑松体胚发生的影响[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39(02):78-85.
[45]陆蓝翔,江明明,王焱,张岳峰,张洪良,叶建仁.两株樟树促生抗病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2(06):128-136.
[46]赵根,郭璐,叶建仁,闵莉静.细菌毒素在植物细菌侵染性病害中的致病作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09):151-155.
[47]陈飞飞,黄金思,王翕韫,刘婉慧,叶建仁.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2(04):127-133.
[48]潘珺,吴小芹,许建秀,叶建仁.抗性赤松体胚发生细胞结构观察与增殖条件的优化[J].植物生理学报,2018,54(04):686-692.DOI:10.13592/j.cnki.ppj.2017.0193.
[49]程方,叶建仁.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组培再生植株抗病性测定[J].中国森林病虫,2018,37(01):1-5+23.
[50]许建秀,吴小芹,叶建仁,朱丽华,吴静.抗松材线虫病赤松体细胞胚的发育和成熟萌发[J].林业科学,2017,53(12):41-49.
[51]黄麟,杨济云,方玉兰,李秋成,梁燕,叶建仁.杉木炭疽菌遗传转化及附着胞发育过程的细胞核行为观察[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1(06):68-72.
[52]朱丽华,林丽,蒋鹏,王立超,徐武,叶建仁.不同致病力松材线虫的繁殖能力和移动能力比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7,45(12):76-79.DOI:10.13759/j.cnki.dlxb.2017.12.016.
[53]窦承阳,王焱,张岳峰,江明明,叶建仁.3种促生有益微生物在上海梨树上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1(04):186-190.
[54]林丽,周蕾,潘珺,康李鹏,叶建仁,朱丽华.无菌和带菌松材线虫对赤松的致病性[J].林业科学,2017,53(05):82-87.
[55]李阳,吴酬飞,吴小芹,叶建仁,张立钦.Cry3a杀虫蛋白基因的合成优化及在JK-SH007中高效表达[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7,37(06):70-77.DOI:10.13523/j.cb.20170611.
[56]黄麟,杨济云,李秋成,张雅,叶建仁.龙爪槐枝干溃疡病的病原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1(05):175-179.
[57]许建秀,吴静,叶建仁,吴小芹.抗松材线虫病赤松胚性愈伤组织的维持与稳定增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1(01):49-54.
[58]张鹏飞,吴伟,陈飞飞,叶建仁,任嘉红.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高GC基因PCR体系的扩增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7,37(01):130-137.
[59]张扬,叶建仁,吴小芹.劣味乳菇液体发酵工艺优化及其防治杨树溃疡病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38(06):1161-1166.DOI:10.13836/j.jjau.2016163.
[60]林司曦,丁晓磊,叶建仁,赵琪.李痘病毒在中国的入侵风险评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0(06):187-192.
[61]张扬,叶建仁,赵阳,马仕波.红绒盖牛肝菌发酵条件及对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效果[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6,36(04):397-403.DOI:10.13324/j.cnki.jfcf.2016.04.003.
[62]王凤各,叶建仁.生防菌JK-JS8的定殖特性[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3(03):183-186.DOI:10.14168/j.issn.1673-4939.2016.03.07.
[63]王凤各,叶建仁.JK-JS8菌株对松树枯梢病菌的拮抗作用及机理[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3(02):117-121.DOI:10.14168/j.issn.1673-4939.2016.02.07.
[64]程方,叶建仁.湿地松侧芽增殖快繁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09):160-161+165.
[65]任嘉红,李浩,刘辉,叶建仁,吴小芹.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对杨树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6,52(05):126-133.
[66]张彩云,朱丽华,谈家金,陈婷婷,潘珺,梁芬,叶建仁.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44(06):17-22.DOI:10.13759/j.cnki.dlxb.20160510.011.
[67]邱秀文,吴小芹,黄麟,叶建仁.松材线虫Bxpel2基因的克隆及RNA干扰载体构建[J].林业科学研究,2016,29(02):283-288.DOI:10.13275/j.cnki.lykxyj.2016.02.021.
[68]王凤各,叶建仁.松枯梢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拮抗活性的初步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6,38(03):88-93+123.
[69]李浩,任嘉红,叶建仁,王小月.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构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0(02):173-178.
[70]阮成俊,谈家金,叶建仁,林司曦.越南枯死松树症状特征和体内寄生线虫种类调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0(01):44-52.
[71]彭冶,王焱,顾慧,叶建仁.外来观赏植物大花金鸡菊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0(01):53-58.
[72]韩阳阳,王焱,叶建仁,李玉秀,林司曦.基于Maxent模型的葡萄皮尔斯病在中国适生性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15,29(06):144-148.DOI:10.13360/j.issn.1000-8101.2015.06.036.
[73]孙婷玉,叶建仁,吴小芹,朱丽华,吴静,梁芬.抗松材线虫病黑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43(09):96-99.DOI:10.13759/j.cnki.dlxb.20150721.016.
[74]毛胜凤,周湘,范闻春,张立钦,叶建仁.喜树碱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理效应[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5,32(04):585-589.
[75]韩阳阳,王焱,叶建仁,李玉秀,林司曦.葡萄皮尔斯病在上海的入侵风险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03):172-178.
[76]李倩,吴小芹,叶建仁.一种马尾松菌根辅助细菌——短芽孢杆菌的筛选及鉴定[J].林业科学,2015,51(05):159-164.
[77]朱丽华,施学文,胡玉丹,梁文,叶建仁.不同毒力松材线虫杂交后代的繁殖力和致病力的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01):1-5.
[78]韩阳阳,王焱,项杨,叶建仁.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的松材线虫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01):6-10.
[79]许剑涛,黄麟,叶建仁.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hsp70和hsp90基因结构特征及其分子进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01):11-16.
[80]吴静,朱丽华,许建秀,吴小芹,叶建仁.抗松材线虫病赤松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增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01):17-21.
[81]赵柳,吴小芹,叶建仁.一株菌根辅助细菌(MHB)芽孢杆菌Bacillus sp.对杨树生长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01):22-26.
[82]王张丽,叶建仁,朱丽华,吴小芹,孙婷玉.抗松材线虫病赤松组培苗菌根化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01):27-32.
[83]李冠喜,吴小芹,叶建仁.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WS-FJ9磷酸酶产生的细胞定位及营养条件优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36(06):1357-1361.DOI:10.13836/j.jjau.2014216.
[84]张培,叶建仁,张勇,王良华.榆枯萎病国内外研究进展[J].植物检疫,2014,28(06):33-38.
[85]何玲敏,叶建仁.植物内生细菌及其生防作用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8(06):153-159.
[86]张林平,叶建仁.农杆菌介导的异角状拟盘多毛孢菌T-DNA转化子生物学特性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14,28(06):15-18.DOI:10.13360/j.issn.1000-8101.2014.06.004.
[87]阮成俊,何龙喜,叶建仁.越南主要森林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策略[J].林业科技开发,2014,28(05):6-11.DOI:10.13360/j.issn.1000-8101.2014.05.002.
[88]张扬,曾丽琼,叶建仁,吴小芹,张林平.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对湿地松林促生效应及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8(05):57-61.
[89]张婷玉,叶建仁.细菌毒素在病原物致病过程中的作用[J].南方农业,2014,8(24):137-139.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4.24.070.
[90]李冠喜,吴小芹,叶建仁.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WS-FJ9对杨树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31(04):570-576.
[91]张婷玉,叶建仁.抗肿瘤的微管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2014(08):171.
[92]李冠喜,吴小芹,叶建仁.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WS-FJ9对杨树养分代谢及根系活力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36(03):531-535.DOI:10.13836/j.jjau.2014086.
[93]邱秀文,吴小芹,黄麟,叶建仁.基因芯片技术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05):60-6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4.05.011.
[94]许峻荣,吴小芹,刘云,叶建仁.基于松材线虫全基因组序列的SSR标记开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8(02):36-42.
[95]张培,吴晶,余本渊,安榆林,叶建仁.我国榆树害虫发生及研究现状[J].江苏林业科技,2014,41(01):46-49.
[96]毛胜凤,林海萍,陈安良,张立钦,叶建仁.喜树碱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病理反应[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30(01):143-148.DOI:10.16409/j.cnki.2095-039x.2014.01.022.
[97]周爱东,吴小芹,王明生,王小龙,叶建仁.彩色豆马勃硝酸还原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06):22-26.
[98]胡嫦,梁素婷,叶建仁,朱丽华,谈家金.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离体培养植株再生试验[J].林业科技开发,2013,27(06):94-97.
[99]李冠喜,吴小芹,叶建仁.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WS-FJ9对草甘膦的降解特性[J].生态学报,2013,33(21):6885-6894.
[100]李清清,叶建仁,朱丽华,吴小芹,储小芳.抗松材线虫病赤松组培苗的抗病性测定[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41(07):45-47.DOI:10.13759/j.cnki.dlxb.2013.07.033.
[101]张扬,赵阳,范克胜,叶建仁.红绒盖牛肝菌发酵培养基筛选及液体培养条件[J].林业科技开发,2013,27(04):111-114.
[102]朱丽华,张文莉,郑俊俊,季锦衣,叶建仁.松材线虫低温冷冻保存的影响因子[J].中国森林病虫,2013,32(04):6-8.
[103]叶建仁,任嘉红,李浩,吴小芹.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在林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04):149-155.
[104]匙明强,王焱,叶建仁,张岳峰.水杉赤枯病病原形态及分子鉴定[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05):75-80.
[105]滕文凤,谈家金,叶建仁.南京地区园林植物根际土壤纽带科线虫种类调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03):82-86.
[106]李冠喜,吴小芹,叶建仁.杨树根际土自毒物质的积累、毒害及生物修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03):71-76.
[107]俞禄珍,吴小芹,叶建仁,张赛男.H2O2在黑松-松材线虫早期互作应答中的调控作用[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3,43(04):351-360.
[108]俞禄珍,吴小芹,叶建仁,张赛男.黑松与松材线虫互作早期NO应答信号与外在因子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03):646-652.DOI:10.13287/j.1001-9332.2013.0206.
[109]李清清,叶建仁,吴小芹.抗松材线虫赤松组培繁殖优良家系的筛选[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02):50-54.
[110]李浩,任嘉红,叶建仁.响应面法优化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的发酵工艺[J].生物工程学报,2013,29(02):243-246.DOI:10.13345/j.cjb.2013.02.009.
[111]滕文凤,谈家金,叶建仁,方爱琴.南京园林植物根际滑刃线虫和剑线虫种类记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35(01):88-94.DOI:10.13332/j.1000-1522.2013.01.011.
[112]LI Guanxi 李冠喜,WU Xiaoqin 吴小芹,YE Jianren 叶建仁.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glyphosate degradation byBurkholderia multivoransWS-FJ9[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21).
[113]滕文凤,谈家金,叶建仁.南京园林植物短体属和半轮属线虫的鉴定[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40(12):123-127.DOI:10.13759/j.cnki.dlxb.2012.12.020.
[114]李清清,叶建仁,朱丽华,吴小芹.黑松未成熟胚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J].林业科学,2012,48(12):39-44.
[115]李清清,叶建仁,吴小芹.黑松直接器官发生和植株再生的优化[J].林业科技开发,2012,26(06):31-35.
[116]邱秀文,叶建仁,张林平.环介导等温基因扩增技术在林木病害检测中的应用展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06):135-139.
[117]滕文凤,谈家金,叶建仁,潘玉雯.中国巴兹尔属线虫1新纪录种(线虫门:垫刃科)[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31(05):589-592.DOI:10.13300/j.cnki.hnlkxb.2012.05.006.
[118]谢安建,刘学伟,陈凤毛,叶建仁.不同寄主拟松材线虫雌虫虫株间的形态变异[J].林业科技开发,2012,26(05):46-50.
[119]李清清,叶建仁,吴小芹.黑松合子胚和体细胞胚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比较[J].林业科技开发,2012,26(05):21-23.
[120]叶建仁,黄麟.松材线虫病病原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森林病虫,2012,31(05):13-21+44.
[121]方爱琴,谈家金,叶建仁,郝德君.江苏省松树根际寄生线虫种类鉴定[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05):109-114.
[122]程方,叶建仁,刘戈,安会翠.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后湿地松组培苗PAL、PPO、SOD活性变化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2,25(04):521-525.DOI:10.13275/j.cnki.lykxyj.2012.04.003.
[123]潘玉雯,谈家金,叶建仁.江苏省杨树根际几种垫刃目和矛线目线虫种类记述[J].林业科学,2012,48(08):161-165.
[124]安会翠,叶建仁,吴小芹,侯亮,朱丽华.湿地松子代组培苗对松针褐斑病的抗性测定[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03):9-12.
[125]颜爱勤,吴小芹,叶建仁,凡波.短小芽孢杆菌JK-SX001非蛋白抗菌物质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03):13-16.
[126]胡嫦,谈家金,叶建仁,潘玉雯.几种园林苗木根际寄生线虫种类记述[J].中国森林病虫,2012,31(03):7-10+13.
[127]滕文凤,谈家金,叶建仁,胡嫦,王学南.南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垫刃科线虫种类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3):297-302.
[128]周爱东,吴小芹,叶建仁.林木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巢式PCR检测[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18(02):298-302.
[129]陈凤毛,叶建仁,吴小芹,黄麟,谈家金.松材线虫SCAR标记与检测技术[J].林业科学,2012,48(03):88-94.
[130]程方,安会翠,刘戈,叶建仁.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组培再生植株生长性状观察[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02):69-72.
[131]吴耀军,常明山,盛双,叶建仁.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结构解剖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12,26(01):63-65.
[132]张林平,叶建仁,李月阳,黄麟,许剑涛,张扬.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异角状拟盘多毛孢菌转化系统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01):28-32.
[133]史延梅,陈凤毛,叶建仁,方国飞,潘宏阳.我国松树寄生线虫分类检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01):137-141.
[134]吴小芹,郑玲,叶建仁.黑松3种菌根解剖结构差异及其与生长的关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01):11-15.
[135]黄麟,许剑涛,付涵予,吴小芹,叶建仁.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14-3-3蛋白基因全长cDNA克隆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68-22373.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1.36.208.
[136]朱丽华,应晨希,叶建仁.松材线虫近交系的培育[J].林业科学,2011,47(12):92-96.
[137]朱丽华,季锦衣,张文莉,叶建仁.松材线虫低温冷冻保存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06):63-66.
[138]安会翠,叶建仁,吴小芹,刘戈,朱丽华.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组培苗生根条件的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06):59-62.
[139]叶利芹,吴小芹,叶建仁.赭红枝顶孢Acremonium salmoneum对竹叶锈病菌的重寄生作用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1,27(04):528-534.DOI:10.16409/j.cnki.2095-039x.2011.04.018.
[140]胡嫦,王宇,谈家金,叶建仁.江苏常州地区园林苗木根际寄生线虫的鉴定[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0):94-97.DOI:10.13759/j.cnki.dlxb.2011.10.015.
[141]谈家金,潘玉雯,叶建仁.江苏省杨树几种滑刃目线虫种类记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2(10):124-127.DOI:10.19720/j.cnki.issn.1005-9369.2011.10.026.
[142]黄麟,徐旭凌,李超,叶建仁,吴小芹.松材线虫虫体特异表达cDNA文库的构建与分析[J].林业科学,2011,47(10):98-103.
[143]付涵予,任嘉红,黄麟,叶建仁.松材线虫全蛋白的提取及其双向电泳体系优化[J].生物技术,2011,21(05):58-62.
[144]黄麟,叶建仁,吴小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家系建立及其致病力测定[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05):40-42.
[145]袁为敏,吴小芹,叶建仁,田晓静.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体内细菌的透射电镜观察及分离鉴定[J].微生物学报,2011,51(08):1071-1077.DOI:10.13343/j.cnki.wsxb.2011.08.005.
[146]陈凤毛,叶建仁,吴小芹,谈家金,黄麟.松材线虫两种实用分子检测技术[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04):149-152.DOI:10.13332/j.1000-1522.2011.04.012.
[147]朱丽华,季锦衣,吴小芹,王张丽,叶建仁.一种制备无菌松材线虫的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06):65-67+71.DOI:10.13759/j.cnki.dlxb.2011.06.023.
[148]范克胜,吴小芹,任嘉红,叶建仁.盐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与根际有益细菌互作对杨树光合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06):1216-1222.
[149]安会翠,叶建仁,吴小芹,刘戈,朱丽华.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子代组培苗瓶内菌根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147-10149+10184.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1.17.153.
[150]周春来,吴小芹,叶利芹,叶建仁,徐旭凌,曹云.刚竹秆褐腐病病原形态及分子鉴定[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03):84-88.
[151]陈凤毛,叶建仁,吴小芹,郝德君.松材线虫杂交探针制备与检测技术[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05):126-128.DOI:10.13759/j.cnki.dlxb.2011.05.019.
[152]叶利芹,吴小芹,叶建仁.竹叶锈病重寄生现象及重寄生菌鉴定[J].菌物学报,2011,30(03):414-420.DOI:10.13346/j.mycosystema.2011.03.005.
[153]龚小峰,朱云峰,刘亮,杨淑贞,葛晓峰,甘其兴,叶建仁,蒋平.柳杉瘿瘤病病原菌鉴定[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02):339-342.
[154]安会翠,叶建仁,吴小芹,刘戈,朱丽华.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子代组培苗瓶内菌根化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12(04):541-545.DOI:10.16175/j.cnki.1009-4229.2011.04.027.
[155]秦莉,吴小芹,朱丽华,叶建仁,张红岩.抗松材线虫病赤松组培再生植株田间生长表现[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02):28-30.
[156]唐颖,吴小芹,叶建仁.黑松组培再生植株的感病性及生长性状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02):31-34.
[157]Sapna Negi,叶建仁.中国江苏、浙江和甘肃与松树相关的线虫种类调查(英文)[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02):149-150.
[158]王明生,吴小芹,王焱,马凤林,叶建仁.上海市樟树病害种类调查及病害特征[J].中国森林病虫,2011,30(02):24-28.
[159]宋微,吴小芹,叶建仁.6种外生菌根真菌对895杨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02):35-38.
[160]谈家金,叶建仁,郝德君,吴小芹,陈凤毛.松材线虫对黑松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英文)[J].植物病理学报,2011,41(01):44-48.DOI:10.13926/j.cnki.apps.2011.01.017.
[161]王明生,吴小芹,丁晓磊,王焱,马凤林,叶建仁.樟树褐斑病病原形态及分子鉴定[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01):63-65.
[162]吉静,吴小芹,何龙喜,叶建仁.南京地区竹锈褐斑病的发生规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01):123-126.
[163]周春来,吴小芹,吉静,叶建仁.南京地区竹类病害发生状况及防治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01):127-131.
[164]鲁国华,叶建仁.安徽省马尾松树干内真菌种类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01):132-134.
[165]吉静,吴小芹,叶建仁.南京地区竹锈褐斑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1,30(01):1-5.
[166]陈凤毛,史延梅,王姝颖,汤坚,孙翠云,叶建仁.不同株系拟松材线虫对黄山松和黑松苗木的致病性[J].林业科学,2010,46(12):86-90.
[167]吴耀军,常明山,李德伟,罗基同,秦元丽,黄华艳,叶建仁.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对桉树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06):1-4.
[168]何龙喜,吴小芹,俞禄珍,吉静,叶建仁.不同抗性松树与松材线虫互作中H_2O_2及其氧化酶活性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06):13-17.
[169]樊斌琦,郝德君,叶建仁,王焱,马凤林.四种农药对刘氏短须螨的毒力测定及药效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10,29(06):42-43+49.
[170]吴翠萍,高振兴,吴晶,陈贯源,杨静,安榆林,叶建仁.松干基褐腐病菌的分子检测方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30(05):53-57.
[171]周春来,吴小芹,吉静,叶建仁.竹类病害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05):8-13.
[172]吉静,叶建仁,吴小芹.南京地区竹锈褐斑病防治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05):104-106.
[173]任嘉红,班虎栋,叶建仁,李浩.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的发酵条件及其对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2010,26(03):300-306.DOI:10.16409/j.cnki.2095-039x.2010.03.005.
[174]Sapna Negi,Deepak C Kalia,Harish K Bajaj,叶建仁.印度喜马偕尔邦两种松树根际线虫新种(英文)[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04):69-73.
[175]任嘉红,吴小芹,刘辉,叶建仁.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06):872-880.DOI:10.13344/j.microbiol.china.2010.06.018.
[176]朱丽华,程方,秦莉,叶建仁.湿地松组培再生植株瓶内菌根化及驯化移栽[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27(03):398-403.
[177]怀意君,谈家金,叶建仁,瞿红叶.江苏省杨树根际寄生线虫种类的初步调查与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29(03):277-281.DOI:10.13300/j.cnki.hnlkxb.2010.03.021.
[178]周春来,吴小芹,叶利芹,叶建仁.南京地区竹叶锈病病原及发生规律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03):101-106.
[179]张林燕,王玮珍,叶建仁.悬铃木白粉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01):135-137.
[180]谈家金,郝德君,潘玉雯,瞿红叶,樊斌琦,叶建仁,杜永部.几种松树挥发物对松材线虫行为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12):58-59.
[181]张林燕,叶建仁.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化学防治的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09,28(06):17-19.
[182]金钢,叶建仁.不同致病力线虫侵染后黑松的水势和根系活力的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06):53-56.
[183]瞿红叶,谈家金,叶建仁,郝德君,怀意君.不同真菌对松材线虫繁殖及致病力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06):57-59.
[184]杨益琴,王石发,李艳苹,袁冬菊,赵博光,谷文,叶建仁.α-蒎烯含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杀松材线虫活性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9,67(21):2463-2474.
[185]魏淑花,张星耀,叶建仁,梁军.树木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不同菌株致病力分化与产毒强弱的关系[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05):613-619.
[186]吴小芹,郑玲,叶建仁.黑松三种菌根苗根系构型差异及其与生长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9,29(10):5493-5499.
[187]谈家金,叶建仁.我国松树寄生线虫名录[J].中国森林病虫,2009,28(05):24-26+35.
[188]潘宏阳,叶建仁,吴小芹.中国松材线虫病空间分布格局[J].生态学报,2009,29(08):4325-4331.
[189]黄麟,叶建仁,刘雪莲.松材线虫病病原种群分化研究现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04):135-139.
[190]任嘉红,王艳芳,叶建仁.杨树腐烂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定殖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9,38(02):6-11.DOI:10.16473/j.cnki.xblykx1972.2009.02.011.
[191]高景斌,徐六一,叶建仁,矶田圭哉,生方正俊.运用MuPS标记识别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个体[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03):1-4.
[192]刘劼,吴小芹,应晨希,何龙喜,叶建仁.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繁殖力及其超氧自由基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03):5-8.
[193]宋微,吴小芹,叶建仁.江苏几种杨树优良外生菌根真菌的筛选[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02):81-84.
[194]黄麟,郑维佳,吴小芹,叶建仁.拟松材线虫两个HSP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02):1-4.
[195]吴小芹,张艺,谢小桃,叶建仁,何荣庆,何龙喜,王勇.外生菌根菌对抗性黑松和赤松不同家系生长影响[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01):19-22.
[196]王勇,吴小芹,叶建仁.不同定植处理对杨树溃疡病发生发展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01):11-14.
[197]黄任娥,叶建仁.一对姊妹线虫的杂交试验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04):158-160.DOI:10.13428/j.cnki.fjlk.2008.04.004.
[198]谈家金,叶建仁,郝德君.黑松感染松材线虫后几种有机酸含量的变化[J].植物病理学报,2008(06):649-651.DOI:10.13926/j.cnki.apps.2008.06.016.
[199]苏胜荣,陈凤毛,叶建仁.松材线虫SCAR标记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黄山学院学报,2008,10(05):57-59.
[200]梁军,魏淑花,叶建仁,张星耀.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粗毒素产生的条件及特性[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05):559-564.
[201]汤坚,陈凤毛,叶建仁,苏胜荣.松材线虫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2008(05):5-9.
[202]廖太林,叶建仁,陈建东.松树脂溃疡病菌及其近缘种AFLP分析[J].林业科学,2008(09):82-86.
[203]王玮珍,叶建仁,张现武,王景才.混合接菌对马尾松苗木生长的影响[J].华东森林经理,2008(03):14-16.
[204]陈凤毛,李玉琴,叶建仁.松材线虫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林业科技开发,2008(04):96-97.
[205]黄任娥,叶建仁,吴小芹.两对姊妹线虫成虫生殖系细胞学特征研究(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08(03):435-442.
[206]王宇,叶建仁.保水剂种类及含量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95-97.
[207]蒋萍,叶建仁.马尾松叶面拮抗细菌NA的分子鉴定[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8(03):39-42.
[208]苏胜荣,李玉琴,叶建仁.抗性黑松接种松材线虫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95-98.
[209]汤坚,叶建仁,陈凤毛,苏胜荣.松树体内寄生线虫种类及其致病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112-116.
[210]黄任娥,叶建仁,潘宏阳,吴小芹,谈家金.感染松材线虫病松树滑刃目线虫调查[J].植物病理学报,2008(02):136-146.DOI:10.13926/j.cnki.apps.2008.02.018.
[211]厉艳,叶建仁.松材线虫病早期寄主薄壁细胞的死亡方式[J].林业科学,2008(04):95-98+177.
[212]吴小芹,张艺,陈蔚诗,刘劼,叶建仁.黑松13个抗病家系对松材线虫的抗性反应及组织病理学观察[J].植物病理学报,2008(01):44-50.DOI:10.13926/j.cnki.apps.2008.01.019.
[213]黄任娥,叶建仁.长尾线虫属分类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129-132.
[214]吴丽君,叶建仁.火炬松体胚发生与几种专利培养基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1-5.
[215]廖太林,叶建仁,陈建东,韩影,吴翠萍,安榆林.松树脂溃疡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83-86.
[216]卢东升,王金平,吴小芹,叶建仁.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J].河南农业科学,2007(10):54-56+80.
[217]刘荡,叶建仁.推进高校学科建设中要素建设的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116-119.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07.03.003.
[218]孙民琴,吴小芹,叶建仁.外生菌根真菌对不同松树出苗和生长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39-43.
[219]张艺,吴小芹,王钰,叶建仁.抗松材线虫病赤松家系的抗性测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110-114.
[220]金钢,叶建仁.不同致病力线虫接种黑松后寄主体内组织病理学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115-120.
[221]陈凤毛,叶建仁,吴小芹.松材线虫实时PCR检测技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121-124.
[222]苏胜荣,叶建仁.松材线虫在抗性黑松体内移动及寄主水势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125-127.
[223]王焱,季镭,余本渊,林茂松,叶建仁.3种松材线虫分子检测技术的比较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128-132.
[224]陈凤毛,叶建仁,吴小芹,汤坚.松材线虫快速检测试剂盒研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133-135.
[225]潘宏阳,叶建仁,陈凤毛,黄任娥.松树寄生线虫的收集与保存[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136-138.
[226]蒋萍,叶建仁.松枯梢病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144-146.
[227]黄麟,叶建仁.保水剂对干旱胁迫下湿地松种子出苗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03):404-408.
[228]郑丹,朱丽华,叶建仁.黑松不定芽的增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03):465-468.DOI:10.13592/j.cnki.ppj.2007.03.068.
[229]黄麟,叶建仁,朱云峰.保水剂及其在农林业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开发,2007(03):12-15.
[230]吴丽君,叶建仁,王志洁,翁秋媛.湿地松组培继代增殖的影响因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02):165-169.
[231]宋建英,叶建仁,陈剑勇.鄂报春的组培技术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02):53-56.
[232]黄麟,叶建仁,盛江梅,王宇.6种保水剂吸水保水性能的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101-104.
[233]廖太林,李百胜,叶建仁,纪睿,吴翠萍,安榆林,陈建东.松树脂溃疡病菌的分子检测[J].林业科学,2007(01):111-115.
[234]金钢,叶建仁.不同线虫在黑松体内的扩展速度与致病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5-9.
[235]蒋萍,吴小芹,叶建仁,盛江梅.松树两种病原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59-62.
[236]王焱,叶建仁.固相微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马尾松枝条挥发物的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78-80.
[237]金钢,叶建仁.黑松感染松材线虫后细胞结构变化及PCD[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S2):178.
[238]廖太林,叶建仁.中国南方松树枯梢病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区[J].林业科学研究,2006(05):643-646.
[239]叶建仁,廖太林.松树枯梢病发生的立地条件及其主要诱因分析[J].林业科学,2006(09):79-82.
[240]朱云峰,叶建仁,黄麟.3种保水剂对松苗茎水势及生长的影响[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04):414-419.
[241]陈凤毛,叶建仁,汤坚,吴小芹.应用PCR-RFLP技术鉴别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5-9.
[242]宋建英,叶建仁.“马可”百合组培技术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73-76.
[243]王敏敏,叶建仁,王云华.引诱剂防治松材线虫病及其配套技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129-131.
[244]张培,葛明宏,叶建仁,熊大兵,解春霞.江苏林业有害生物基础信息平台初步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6(03):42-44.
[245]廖太林,李百胜,叶建仁,纪睿,吴翠萍,吴新华,沈毅诚.松树脂溃疡病病原及其分类检索[J].检验检疫科学,2006(03):74-77.
[246]吴小芹,郑茂灿,王焱,叶建仁,钱范俊.上海杨树生态林病虫害发生状况及其综合治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109-112.
[247]郑茂灿,吴小芹,钱范俊,王焱,吴时英,叶建仁.杨小舟蛾在上海地区的发生规律及其预测预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113-116.
[248]郑茂灿,吴小芹,钱范俊,王焱,吴时英,叶建仁.上海地区分月扇舟蛾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117-120.
[249]金钢,叶建仁.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分析测试方法的发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113-118.DOI:10.13842/j.cnki.issn1671-8151.2006.02.001.
[250]陈凤毛,叶建仁,吴小芹.应用特异引物组合检测松材线虫[J].林业科技开发,2006(03):14-16.
[251]张培,叶建仁,徐福元.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林业科技,2006(02):48-51+55.
[252]王敏敏,叶建仁,潘宏阳.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103-107.
[253]陈玉惠,叶建仁,魏初奖.松材线虫侵染对马尾松苯丙烷类代谢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6(02):73-77.
[254]曾义,叶建仁.免疫亲和柱净化法对奶酪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72-74.
[255]杨佐忠,叶建仁.枯草芽孢杆菌PRS5菌剂控制水果贮藏期病害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89-92.
[256]廖太林,叶建仁.松树枯梢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的关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6):126-128.
[257]何月秋,叶建仁.湿地松丛生芽的诱导及试管苗的生根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5):13-16.
[258]何月秋,叶建仁,池树友.湿地松丛生芽增殖的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03):16-19.
[259]陈凤毛,叶建仁,汤坚,吴小芹.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RAPD检测技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25-28.
[260]张培,叶建仁,徐克勤.试论林木病虫害防治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J].江苏林业科技,2005(03):47-49.
[261]陈玉惠,叶建仁,魏初奖,潘宏阳.松材线虫侵染对马尾松、黑松水分及其相关代谢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5(03):201-207.DOI:10.13926/j.cnki.apps.2005.03.003.
[262]陈玉惠,叶建仁,魏初奖.松幼苗和幼树离体枝对松材线虫侵染的反应[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19-22.
[263]黄宝灵,吕成群,于新宁,马光庭,武波,叶建仁.几种罗汉松属植物根瘤的形态与结构[J].广西植物,2005(03):226-228+289-292.
[264]陈凤毛,汤坚,叶建仁.松材线虫病鉴定方法与评价(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01):22-25.DOI:10.13610/j.cnki.1672-352x.2005.01.007.
[265]杨斌,叶建仁,包宏,刘吉开,董泽军.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I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结构[J].林业科学,2005(02):86-90.
[266]张星耀,骆有庆,叶建仁,孙江华,梁军.国家林业新时期的森林生物灾害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04(06):8-12.
[267]廖太林,李百胜,叶建仁,郑光华,沈毅诚,周锐.进境木质材料携带松树脂溃疡病的可能性及风险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6):10-14.
[268]郑宝荣,叶建仁,王记祥,徐耀昌,黄芙蓉.肉桂藻斑病的初步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04(02):8-10.
[269]黄宝灵,吕成群,韦原莲,叶建仁,武波.不同根瘤菌对马占相思苗木的影响——苗木的结瘤状况、生物量、叶片和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相关分析[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02):33-36.
[270]廖太林,叶建仁,李百胜,郑光华,詹国辉,周锐.浅述林木病媒昆虫检疫的重要性[J].植物检疫,2004(02):94-97.
[271]叶建仁,杨斌,包宏,祁高富.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层析分离及紫外吸收特性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7-11.
[272]刘建锋,叶建仁.水分胁迫与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67-71.
[273]黄宝灵,吕成群,韦原莲,叶建仁,武波,戴军.相思树种根瘤菌的若干抗逆特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29-32.
[274]谈家金,叶建仁.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06):613-617.DOI:10.13300/j.cnki.hnlkxb.2003.06.022.
[275]刘晓萍,叶建仁.研究生教育在研究教学型大学发展战略中的地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89-92.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03.04.021.
[276]吕成群,黄宝灵,韦原莲,武波,叶建仁.相思树种根瘤菌的生物学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2003(04):1-5.DOI:10.13344/j.microbiol.china.2003.04.001.
[277]吕成群,黄宝灵,韦原莲,叶建仁,武波.不同相思根瘤菌株接种厚荚相思幼苗效应的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15-18.
[278]刘艳,叶建仁.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3(04):67-72.
[279]赵良平 ,叶建仁 ,曹国江 ,王晓华.美国的森林保健[J].国土绿化,2002(09):43.
[280]陈玉惠,叶建仁,魏初奖,杨小明.松材线虫对黑松、湿地松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19-22.
[281]杨斌,叶建仁,包宏,刘吉开,董泽军.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Ⅰ和LA-Ⅱ致毒活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2(04):84-88.
[282]叶建仁.我国南方松树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2(03):14-15.
[283]赵良平,叶建仁,曹国江,王晓华,吴黎明,刘建智,吴松玲.森林健康理论与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对美国林业考察的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5-9.
[284]叶建仁,杨斌,包宏.松针褐斑病菌毒素活性的生物检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27-31.
[285]陈玉惠,叶建仁,魏初奖.松材线虫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6):83-87.
[286]杨斌,舒清态,叶建仁.松针褐斑病及病原致病毒素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1(04):246-252.
[287]叶建仁,杨斌,包宏,祁高富.松针褐斑病菌的产毒培养和毒素粗提方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5):6-10.
[288]廖太林,刘建峰,叶建仁.血清学反应在植物病害检疫上的应用[J].林业科技开发,2001(04):3-6.
[289]杨斌,刘吉开,叶建仁,包宏,董泽军.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Ⅱ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结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3):21-25.
[290]叶建仁.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展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06):1-5.
[291]张培,徐福元,卢克诚,葛明宏,解春霞,叶建仁.黄杨苗圃除草剂筛选试验[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05):49-52.
[292]刘艳,叶建仁.植物病害潜伏侵染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05):69-72.
[293]杨斌,叶建仁,包宏.林木病原菌毒素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研究,2000(03):316-322.DOI:10.13275/j.cnki.lykxyj.2000.03.015.
[294]叶建仁,祁高富,包宏,封维忠.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对寄主细胞质膜伤害机理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0(02):82-86.
[295]祁高富,杨斌,叶建仁.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02):66-70.
[296]叶建仁,祁高富.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专化性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06):1-4.
[297]祁高富,叶建仁,包宏.松针褐斑病毒素的确定及其基本性质[J].安徽农业科学,1999(05):466-469.DOI:10.13989/j.cnki.0517-6611.1999.05.024.
[298]祁高富,叶建仁,包宏.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确定及其基本性质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04):18-22.
[299]叶建仁,解春霞,王永银,程淑婉.松针褐斑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8(03):16-21.
[300]曹汉洋,叶建仁,韩正敏,胡春源.湿地松抗褐斑病育种技术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6(S1):50-53.DOI:10.13428/j.cnki.fjlk.1996.s1.013.
[301]欧兆胜,张再福,吴建群,陈武彬,曹越,叶建仁,韩正敏,马有基.三明地区杉木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的调查[J].森林病虫通讯,1996(03):37-38.
[302]叶建仁,吴小芹.树木抗病的生理生化学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研究,1996(03):311-317.
[303]黄家标,高岗峰,张登强,肖春辉,韩正敏,叶建仁,曹越,嵇保中.影响杉木炭疽病发生的主要因子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02):40-44.
[304]叶建仁,李传道.我国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研究,1996(02):84-90.
[305]童如行,朱建华,巫秋善,张登强,叶建仁,曹越,韩正敏,张宁.杉木炭疽病对杉木幼树生长影响的调查[J].森林病虫通讯,1996(01):26-28.
[306]陈红梅,张华庭,罗道平,张再福,叶建仁,曹越,韩正敏,嵇保中.杉木炭疽病发病率与感病指数的关系[J].林业科技开发,1996(01):23-24.DOI:10.13360/j.issn.1000-8101.1996.01.012.
[307]叶建仁,尚征贤,李传道.湿地松针叶中的松脂含量及其单萜、倍半萜的组成与抗褐斑病的关系[J].植物病理学报,1995(03):265-269.DOI:10.13926/j.cnki.apps.1995.03.021.
[308]叶建仁.江苏六合板栗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林业科技开发,1995(03):23-24.DOI:10.13360/j.issn.1000-8101.1995.03.012.
[309]叶建仁,黄素红,李传道,程淑婉.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体内氧化酶的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01):8-14.
[310]叶建仁,黄素红,李传道,程淑婉.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抗松针褐斑病的关系[J].林业科学,1994(05):430-436.
[311]叶建仁,尚征贤,薛建明.湿地松针叶中挥发油的化学组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02):60-64.
[312]叶建仁.松针水抽提物及其酸度与抗褐斑病的关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01):14-20.
[313]叶建仁,薛建明,姜晓装.松针中黄酮类物质及叶绿素含量与褐斑病的关系[J].森林病虫通讯,1993(04):8-10.
[314]韩正敏,叶建仁,郑平,李传道,徐光辉,闵顺宝,甘淑平,周材恭,卓天赐.内吸杀菌剂根系打浆防治松针褐斑病[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01):7-12.
[315]李传道,叶建仁,韩正敏,郑平,徐光辉,闵顺宝,李小英.江西奉新湿地松幼林松针褐斑病动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04):1-6.
[316]韩正敏,叶建仁,李传道,徐光辉.国外松松针褐斑病流行的区域性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03):6-11.
[317]叶建仁.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机制研究——松针组织结构和松脂含量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03):24-30.
[318]叶建仁,韩正敏,李传道,周材恭,陈贵,胡春源,徐光辉,周国华,闵顺宝,甘淑平.湿地松抗褐斑病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02):23-29.
[319]韩正敏,叶建仁,李传道.松针褐斑病菌中国菌株同美国菌株的比较[J].森林病虫通讯,1991(02):5-9.
[320]叶建仁 ,宋玉双.科技期刊(1989年森林病虫害部分)目录选[J].森林病虫通讯,1989(04):43-46.
[321]叶建仁,李传道.松针褐斑病种子传播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04):21-25.
[322]李传道,韩政敏,叶建仁,郑维鹏,张振核,郑如晃,张华庭.松针褐斑病在湿地松幼林中的发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01):1-7.
[323]叶建仁,周显明,李传道,陆宪辉.松针过氧化物酶及其对松针褐斑病抗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01):15-24.
[324]叶建仁,韩政敏,李传道,高善章.湿地松、火炬松种源抗褐斑病试验和抗病优树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02):27-36.
[325]李传道,韩政敏,叶建仁,郑维鹏,张振核,周才恭.松针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森林病虫通讯,1986(01):1-4.
发表中文会议论文:
[1]张扬; 叶建仁; 张林平; 栾丰刚. 劣味乳菇液体发酵工艺及其防治杨树溃疡病研究[C] .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6:370-372.
[2]王洋; 周成龙; 陈凤毛; 叶建仁. 松材线虫在寄主体内的时间动态与空间变化[C] .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3:8-9.
[3]付涵予; 任嘉红; 李浩; 黄麟; 叶建仁. 一个松材线虫特异性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组织定位[C] .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3:29.
[4]邱秀文; 吴小芹; 黄麟; 叶建仁. 松材线虫致病相关基因的筛选[C] .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3:30.
[5]田敏琪; 叶建仁; 黄麟. 松材线虫主要精子蛋白基因的克隆及RNA干扰研究[C] .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3:31.
[6]韩阳阳; 叶建. 上海辰山植物园国外引进植物携带的有害生物监测[C] .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3:61.
[7]陈凤毛;史延梅;王姝颖;汤坚;孙翠云;叶建仁. 拟松材线虫致病性研究[C] .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10:41-42.
[8]任嘉红; 叶建仁; 吴小芹. 杨树溃疡病高效生防菌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C] .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10:68.
[9]徐旭凌; 吴小芹; 叶建仁; 黄麟. 松材线虫强致病力与弱致病力虫株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构建及其序列分析[C] .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10:88.
[10]叶利芹; 吴小芹; 叶建仁. 竹叶锈病重寄生现象及重寄生菌的分离与鉴定[C] .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10:92.
[11]黄麟;许剑涛;张传辉;叶建仁;吴小芹;李超. 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hsp70基因结构特征及其分子进化[C] .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10:129-130.
[12]谈家金; 叶建仁; 郝德君; 吴小芹; 陈凤毛. 材线虫对黑松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C] .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0:187.
[13]吴翠萍;粟寒;陈贯源;李彬;安榆林;叶建仁. 松干基褐腐病菌(Inonotus weirii)的分子检测方法[C]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236-243.
[14]梁军;叶建仁. 森林病理学发展[C] .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9:123-132.
[15]黄麟; 叶建仁; 吴小芹. 基于SSH技术的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新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C] .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8:186.
[16]陈凤毛; 叶建仁. 松材线虫分子检测技术及其推广应用[C] .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8:188.
[17]陈凤毛; 叶建仁; 吴小芹. 拟松材线虫SCAR分子标记开发[C] .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176-180.
[18]陈凤毛; 叶建仁; 吴小芹. 松材线虫两种实用分子检测技术[C] .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08:197-202.
[19]叶建仁. 松材线虫病早期寄主薄壁细胞死亡方式的研究[C] .外来有害生物检疫及防除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5:68-73.
[20]廖太林;李百胜;叶建仁;郑光华;沈毅诚;周锐. 进境木质材料携带松树脂溃疡病的可能性及风险分析[C] .外来有害生物检疫及防除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5:205-209.
[21]叶建仁. 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展望[C] .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2003:8-13.
[22]陈玉惠; 叶建仁. 松材线虫侵染对寄主植物苯丙烷类代谢的影响[C] .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2003:130-138.
[23]廖太林;叶建仁;李百胜;郑光华;詹国辉;周锐. 浅述加强林木病媒昆虫检疫的重要性[C] .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2003:156-159.
[24]谈家金; 叶建仁. 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C] .江苏省植病、昆虫学会通讯2——江苏省松材线虫病研讨会论文集. 2003:39-42.
[25]陈玉惠; 叶建仁. 松材线虫对寄主植物水分代谢及其相关代谢的影响[C] .江苏省植病、昆虫学会通讯2——江苏省松材线虫病研讨会论文集. 2003:42-50.
[26]叶建仁. 中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展望[C] .植病学会通讯4. 2002:3-6.
[27]叶建仁. 森林健康理论与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对美国林业考察的思考[C] .植病、昆虫学会通讯2. 2002:12-14.
[28]杨斌; 叶建仁; 包宏. 林木病原菌毒素研究[C] .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9:28-32.
[29]叶建仁; 祁高富; 包宏; 封维忠.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对寄主细胞膜伤害机理的研究[C] .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9:243-246.
报纸文章:
1 美国森林健康的理论与实践 叶建仁 中国绿色时报 2002-08-09
荣誉奖励:
主要学术荣誉:
1.1997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2.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3.1996年入选林业部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
4.1998年入选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一层次(首席科学家)。
5.省六大人才高峰等。
6.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7.2002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师奖。
8.1994年入选林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9.1994年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0.2010年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1.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2.2002年获江苏省优秀博士生导师荣誉称号。
主要奖励:
1.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人(1/10)。
2.2008年,“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动态与防控新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人(1/10)。
3. 2016年,主持完成的“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动态与防控新技术”获201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人(1/15)。
4.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4/5)。
5.2016年,国家林业局梁希林业科学一等奖(2/15)。
6.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10)。
7. 2007年、2009年获梁希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8. 1997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9. 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10.1992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时间:2018-01-08 来源: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
【南林新闻中心讯】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校叶建仁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动态与防控新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叶建仁教授在人民大会堂颁奖现场
松材线虫病是我国重大传染性森林病害,松树一旦染病迅速枯死,多年来给我国森林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防控此病害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叶建仁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松材线虫病的研究,围绕病原、流行规律、防控技术等难题开展科学研究并取得突破,首次从致病性和分子机理两方面实证松材线虫病原性,系统揭示松材线虫病在中国的流行规律,开展松树抗松材线虫病选育,首创松材线虫病系列防控新技术,解决了我国松材线虫病防控中的一系列难题。该成果已在全国17个省份进行推广,建立了56 个检测中心,培训技术人员1823名,显著遏制了病害在我国的快速蔓延,已减少直接损失9.6 亿元,间接损失31.8亿元,防病成效显著。
叶建仁教授在获奖成果展示现场
“十二五”以来,我校科技工作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为目标,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我国林业行业发展和江苏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不断整合构建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凝练重大科技成果,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十二五”以来已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此次获奖,为我校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又增一丰硕成果,也是学校科研实力的有力彰显。
媒体报道:
1、人民网【人民映像】叶建仁:攻坚克难四十载,妙手回春树医生 2018-01-25
2、 中国绿色时报: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树大夫” ——记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叶建仁 2018-01-12
3、 江苏科技报:为国内松林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金雨希 2018-01-10
4、 科技日报:新技术降低松材线虫病扩散速度90% 谌红桃; 张天娇; 张晔 2017-04-13
5、科学中国人: 巍巍青松 铮铮铁骨——记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叶建仁教授 2012-11-27
6、南京日报:诊断松树“癌症”, 挽回损失1.4亿元 李芳 ; 解悦 2009-02-14
媒体报道一:
中国绿色时报1月12日报道(作者 谌红桃)
1月8日,对百年老校南京林业大学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该校叶建仁教授领衔的“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规律与防控新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他第三次捧回国家科技进步奖。
谈起这些,叶建仁很淡然:“荣誉和成就只代表过去,国家和社会对科研工作者有很多期待,我们应该认真把眼前的事做好。”
这种认真,贯穿了叶建仁三十余载科研教学生涯。
虽非梦想也能优秀
1978年3月,放弃了国企职工的优越身份,高中只读一学期的叶建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前身)森林保护专业,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
“难道你愿意一辈子与树打交道?”崇尚工科的父亲想让他放弃上南林。学习森林保护虽非叶建仁最初的梦想,可干一行爱一行的认真劲儿,使得这个当工人也是车间里技术最好的小伙子,很快就成了该校77级森保专业成绩拔尖的学生。
1982年,大学毕业后,叶建仁顺利地考取了本校森林病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森林病理学创始人李传道教授。同年,作为研一新生,叶建仁前往福建省沙县官庄林场,开始了松树抗病优树选择和抗病种子园的营建。
6年后,他在官庄林场建成国内第一个林木抗病种子园,其子代抗病性增益超过30%,包括此项成果的研究项目于1992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2年,南京中山陵一些松树萎蔫死,专家确诊是松材线虫病。这种病蔓延速度很快,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扩散到了安徽、浙江、江西等10多个省(市),损失累计达几十亿元。国内林业界把松材线虫病定为“头号森林病害”。
“对这个头号病害一定要防控,我们森保科研人员有责任。”从2000年起,认真、不服输的叶建仁带领团队钻松林四处采样,反复实验,用了整整6年,终于研制出了松材线虫病关键防控技术——“松材线虫分子快速检测鉴定技术”。
“这项技术是我国森林保护领域一个划时代的技术发明。”时任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总工程师的吴坚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该成果于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实现五个重大突破
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为我国松林保护立下汗马功劳,但在基层应用时却碰到了现实难题:检测器造价昂贵、取样程序繁琐、检测过程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
“这些难题不解决,我们的技术就会被束之高阁。”叶建仁在获大奖后又回到实验室,带领团队在系统揭示了松材线虫病的流行动态和规律等世界性难题基础上,又于2009年攻关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改良升级。
近10载的探索,叶建仁带领团队啃下了5个“硬骨头”:
明确松材线虫病的真正的“凶手”——松材线虫,平息了20多年来国际上关于松材线虫病真正“杀手”的学术争议;
揭示出松材线虫病流行的关键因素——人为传播,人为因素占比76.2%,为有效防治找到了突破口;
将“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改良升级为“松材线虫专项自动化检测系统”,解决了直接对松木检测的关键技术,使检测时间由9-25小时缩短为2小时;
创立松材线虫恒温扩增及试纸条检测技术,研发的检测仪器价格由30万元降到1万元,普通工作人员便可操作,让好技术真正走进基层;
建立了国内首个抗病马尾松种子园,还引进了自带抗体的黑松赤松家系40个,建成抗病黑松赤松基因库。
这一个个啃下的“硬骨头”,为防止松材线虫病的传播筑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成为国内松林保护的一个个“福星”。
这5个重大的突破,是本次获奖的核心创新点。其中,“松材线虫自动化分子检测系统”和“松材线虫恒温扩增检测技术”两项新技术在全国17个省份推广应用,在全国建立了56个检测鉴定中心,形成了检测检疫技术网络。成果推广后,松材线虫病在我国快速扩散蔓延势头得到了控制,扩散速度降低90%以上。5年来减少直接损失9.6亿元、间接损失31.8亿元。抗病马尾松在安徽造林41.5万亩,增收10.5亿元。
出具1000多份报告
1992年,南京六合县泉水乡大力发展板栗,可却遭受了严重的病虫害。这年暑假,叶建仁带领师生来到这里社会实践。当地农民得知从省城来了专家,纷纷跑来,简陋的会议室一下涌进上百位农民。
“叶老师,板栗树快死光了,一定要帮帮我们。”林农们用渴望的眼神期待着。叶建仁带领师生顶着烈日来到田间地头,连续5天现场诊断,讲解防治办法。担心林农掌握的还不够,叶建仁索性又为林农连续讲了几天病虫害防治课,很快使当地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治。
10多年来,叶建仁带领团队深入野外树林、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每年实地服务在30-40次,电话咨询服务百余次。
有疫情,叶建仁带领或安排团队成员第一时间赶过去。暑假往往是病虫害高发期,一出疫情,他们便要顶着40多度的高温在林子里观测采样,有时从早晨5点要连续作业到天黑,最长的时候一呆就是40多天。
“松树生病了,找南林,找叶建仁教授团队。”业界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他们的检测认真负责,具有权威性,大家放心。
“老百姓找到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不能辜负他们。”叶建仁常说。
2006年,叶建仁团队成功检测出湖北三峡库区10万亩松林的病因,挽救了那片松林;2007年,帮助江西省林业厅对庐山核心区域的松林进行确诊性检测,避免了一次重大误诊事件的发生;2015年,为淮安市杨树种植大户孙玉明防治病虫害,挽回经济损失几十万元。
近年来,叶建仁团队先后承担了江苏、浙江、贵州等20多个省份松林、松木制品重大疫情的检测鉴定任务,出具各类检测报告1000多份。
20人的团队外出为各地林区病虫检测的力量有限,必须为全国培训出一批批的技术人员。叶建仁认为,这也是南林森保学科的使命和责任。2007年,在他的倡导下,国家林业局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测鉴定技术培训中心在南林挂牌成立。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国家林业局授权的森林保护领域的全国培训中心。中心每年为全国31个省份培训松材线虫检测和防治技术骨干200-300名,10年来已培训2000余名。
“叶老师,感谢您当时的技术培训,我们普洱市6000万亩松林得到了很好的预防保护。”叶建仁在云南省普洱市出差时,该市林检局局长周之宏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
至今仍然享受讲台
年近花甲的叶建仁头上有许多令人钦羡的光环:国家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23项。
如今的叶建仁每天工作,夜晚回家前,照例到每个实验室看望学生。20多年来,他培养了140多名研究生,如今已遍布国内森保领域。
“听叶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学生们把对一名教师最高的褒奖送给了这个严谨认真的教授,在他的课上,学生们经常会不由自主地送上掌声。
“我喜欢上讲台,现在不当校长,更有时间了。”两鬓斑白的叶建仁仍迷醉在他的育人情怀里。“我经常看到叶老师非常兴奋地从课堂上出来。”他的学生、南林森保系的朱丽华老师说。森保专业新生入学,都能聆听到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叶建仁的专业导论课。
喜欢讲台的叶建仁对学生处处“较真”。学生的PPT,不仅是内容和形式,字号、字体、行距,叶建仁都有严格要求,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他对自己也同样“较真”。朱丽华介绍,2015年1月,为讲好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申报PPT,叶建仁从内容、语气、语调上练习了40多遍,要求15分钟,最终精确到14分58秒他才满意。
“较真”的叶建仁却对学生和团队人员爱护有加。朱丽华回忆,20多年前,如果没有叶建仁反复鼓励她考研,就没有她的今天,当年连报名费都是他出的。森保系戴婷婷老师说,只要有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他就会鼓励团队年青人去,还在学科内建立公共研究平台,给年青人创造好的实验条件。近年来,团队每年都有1-2人到国外访学,如果没申请上政府基金,叶建仁就想办法用学科经费支持。
立学与立人,唯一真字。“较真”的品格润泽了一届届学子,也将伴随着叶建仁在未来的教学科研路上愈行愈远。
媒体报道二: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叶建仁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动态与防控新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叶建仁教授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叶建仁
作为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生理学专家,叶建仁教授自学生时代开始就钟情于森林保护专业,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前身)森林保护专业,到今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站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领奖台上的叶建仁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激动或兴奋。三十余载科研教学生涯,叶建仁教授的头上已经加冕了太多光环,但是辉煌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个个只有他与团队知晓的难捱日夜。
时光流转,当我们把目光投向1978年,那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可谓浓墨重彩的一笔。而1978年的3月,更是让广大中国知识青年期盼不已——那是中国1977级大学生正式开学的日子。当时的他们还不知道,在自己各自走进荒芜了整整11年的大学校园时,他们的人生就注定不平凡。历经天灾人祸的蹉跎岁月,亲眼目睹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变,与叶建仁同级的学子都迫切渴望投身到社会建设的浪潮中,而年仅20岁的叶建仁却沉下心来,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一万亿顷的森林紧紧相连。
“松树癌症”——松材线虫病
“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核心在于进步,如果某个项目能够使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得到提高,那么‘科技进步奖’这一奖项才有意义。”在叶建仁看来,“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动态与防控新技术”项目能够获奖的原因也就在于此。“长期以来,我国辽宁以南的几十个省份将80%到90%的精力,耗费在与松材线虫病作斗争上,而该项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整个病害防治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是中国国家森林病虫害防控的一次重大突破。”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从古至今,松树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吟咏的对象,常以青松喻人之高洁挺拔。但是自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被首次发现至今,有着“松树癌症”之称的松材线虫病已经使9000万株松树死亡,三十年间已经蔓延至全国18个省300多个市县,成为了我国林业最大的病害。据了解,松树一旦感染这种病害,两个月以内就会不治而亡。多年来,这种名为“松材线虫病”的病害,就像曾经夺走无数生命的SARS病毒一样,让人谈之色变。
据了解,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病虫害,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呈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最终整株树枯死。“这种病害在上个世纪初被首次发现,上世纪中后期基本蔓延到日本整个领土,其25%的松林都患上了松材线虫病,中国的松林也深受其害。”
“这种病害是中国林业过去三十年最严重的森林病害,同样也很有可能是未来三十年的。”叶建仁表示,这种病害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染性极强,“目前我国有6亿亩的松林,如果任由这个病害肆虐,那么不仅仅是林业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甚至中国国土生态安全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面对这个让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的“不治之症”,认真、不服输的叶建仁从2000年起毅然选择该项目进行研究。“要做到对病害进行有效的防控,首先要掌握的就是灾害的规律。”自1982年出现以来,该病害出现在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不同的地域上,其规律也不尽相同,如何将这些病害产生于传播的规律联系在一起,是叶建仁首先要解答的重要问题。
此外,叶建仁还表示,因为松材线虫病一旦染病就不可根治,所以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将目光主要聚焦在了病害防治上。“1982年我们在南京中山陵发现了首批染病的250余株松树,当时采取的方法是隔离,虽然很有效果,但是治标不治本。然而到2000年,在盱眙有20000亩松林都染上了这个病,这时就很难在这么大范围内进行隔离防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盲目地封锁,而是发现一种能够准确判断哪些树木患松材线虫病的技术方法。”
因此,叶建仁及其团队在整整六年的时间里深入松林、四处采样、反复试验,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松材线虫病的神秘面纱也一一被揭开,“研究结果显示,人为传播是松材线虫病流行的关键原因,其占比达到了76.2%,与此同时,我们还大力引进了抗松材线虫病的品种——黑松与赤松,最后,我们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研制出了松材线虫病关键防控技术——松材线虫病分子检测鉴定技术。”叶建仁说。
据了解,松材线虫病分子检测鉴定技术克服了传统的形态鉴定需时长,鉴定难度大、存在主管错检与漏检、不能对幼虫和雄虫进行鉴定等不足,实现了对松材线虫幼虫、雌雄成虫的任意大小片段均可进行鉴定的目标,确诊了中国近5年来几乎所有松材线虫病的主要新疫情发生点,检测准确率达100%。该技术也因此获得了2008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0%准确率,灾害治理不容误判
“其实,过去松材线虫病也发生过一些应急的防控技术,但是在病害的早期诊断、检测、建议和媒介控制这三个环节都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叶建仁表示,松材线虫病分子检测鉴定技术一经问世便为病害的检测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2005年至2010年,叶建仁及其团队更是陆续研发出了一系列新技术。“该项技术短时间内在全国17个省得到了广泛推广与使用,并且在培训了从事松材线虫病防控的各级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成为我国在该病害防疫领域最重要的一股技术力量。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DNA遗传信息的不同,松材线虫也一样。”叶建仁表示,其实生物所有的差异性都可以在基因上找到,松树体内有至少40种松材线虫,而团队研制的检测设备的原理,就是研究了这40种线虫的基因之后,找到了松材线虫有别于任何虫的基因序列。“我们将这个基因序列标记成了松材线虫特定的遗传标记,排除其他线虫不具备的特征信息,这样在检测的时候就可以一目了然,并保证了100%的准确性。”
在采访过程中,叶建仁谈及自己研发过程的时候显得轻描淡写,谈笑间仿佛所有的成果都是水到渠成,但其中的各种艰难困苦,旁人却无法真正体会。其实,叶建仁及其团队在寻找松材线虫独有的基因序列这一项任务中,就足足耗费了有六年。
据叶建仁回忆,2006年在江西庐山上有许多松树死亡,当时国内以及江西省林业检疫的专家进入实地考察,通过其他手段判断出是得了松材线虫病,并上报了国家林业局与财政部,希望对庐山的松材线虫病赶快进行抢救。“灾害治理的结果是必须要保证100%准确的,容不得任何的误判,如果误判会让庐山的生态受到严重的伤害。”
而就在当时,叶建仁及其团队凭借“松材线虫病分子检测鉴定技术”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该技术在生产、应用方面从未出现过一次误判的辉煌成绩,使得国内最重大的疫情事件都需要他们实验室进行确定与认可。于是,国家林业局当机立断,立即要求叶建仁及其团队进入庐山,进行再次检验。
“一项技术如果能够长久地保持100%的准确性,是其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重大疫情事件上。”叶建仁回忆,“当时我总共拿了三份样本回来,通过我们的技术检测,三份样本显示均没有受到松材线虫病的侵害。”最后实际证明,庐山在当时乃至今后的10年间,都没有出现过松材线虫病害的身影,直到2013年,叶建仁再次进入庐山检测,并发现了松材线虫,这才证明该病害真的上了庐山。
扩散速度降90%,只靠一根试纸
多年间,拥有100%准确率的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对我国松林保护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因其技术复杂,在普及的过程中常常遭遇“水土不服”的问题。当时的基因序列检测技术,需要有高水平的实验人员来操作,在生产和推广应用上有较大困难。“我们不可能要求在生产一线的人,还能够完成实验室里博士才能完成的一个实验过程。”这在当时让叶建仁伤透了脑筋。
“病害防治不可能仅仅靠检测技术,在明确了人员流动是病害传播主因的基础上,我们也需要在这个领域进行思考。”叶建仁表示,过去我们的林业检疫人员在面对一车木头时,很难直接判断其有没有害病的,这也让许多从事相关行业的商家有了可乘之机。“在交易的过程中,没有人会说自己是从疫区来的,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松材线虫病在三十几年长距离跨省传播。”
经过长期的讨论与思考,叶建仁认为,能够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研制出一项既简单迅速,有成功率高的直接检测技术。
“所以在2006年到2009年,我的脑袋里一直都在想如何化繁为简,将此前自己有些复杂的技术开发成一个简单的操作过程。”在叶建仁看来,检测技术就像是过去的相机,因为操作、参数复杂,所以只有专业人员才可以操作。“好的技术就要像全自动‘傻瓜’相机一样,无论谁用都可以拍出好照片,我们的技术要想不被束之高阁,就要帮助基层解决现实问题,让最淳朴的老农民也可以完成高精尖的诊断。”
2009年,针对这一问题,细心的叶建仁在当年进行的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升级改良之余,在直接对松木检测的关键技术方面进行攻关。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叶建仁及其团队将“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改良升级为“松材线虫转向自动化检测系统”。这项技术在实现全自动检测的同时,也将检测时间由9-25小时直接缩短为2个小时,让现场检查病害成为可能。
随后,叶建仁及其团队又更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推出恒温检测技术,并将其与病害进行结合,研发出了松材线虫恒温检测技术检测技术。该项技术将繁琐的检测过程直接简化成了一根试纸,使整个检测过程简化得像“检测牛奶抗生素一般简单”。这次技术的革新,也成功将研发的检测仪器成本从30万元降到了1万元,更具有普及的条件。
有数据显示,该项技术一经问世便迅速在全国17个省广泛推广,在省、县、乡各级建立了56个检测鉴定中心,形成了以南京为核心的全国检测技术网络。成果推广后,松材线虫病在中国快速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扩散速度降低了90%以上,五年间减少直接损失9.6亿元、间接损失31.8亿元,叶建仁及其团队从2000年开始培育的抗病马尾松也得到广泛种植,仅在安徽就造林41.5万亩,增收10.5亿元。
荣誉与责任同行,花甲之年再启程
有时候,叶建仁也会感到有些遗憾。他遗憾中国大地太广袤无垠,自己分身乏术,无法一一丈量,这样的现状,也坚定了他为国家培养相关技术人员的决心。于是,叶建仁率领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师生在学科建设、师资团队等领域加大力度建设。2007年,森林保护学科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叶建仁及其团队也成功申请建立了“江苏省外来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同年,国家林业局“全国危险性森林有害生物检测鉴定技术培训中心”在南林大成立,这是国内唯一一家国家林业局授权的森林保护领域的全国培训中心。十年来,国家林业局每年都在南京林业大学进行三期全国松材线虫病的防护培训,“每年有200-300人接受培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国家三十个省的所有生防人员,基本都接受过我们的培训。”
“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将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技术,打造成南林的一张新名片。”诚然,在叶建仁及其团队几十年的推动下,南京林业大学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应用范围最广、效果最好的防治松材线虫病科技,也逐渐成为了松材线虫病研究的中心。“如今人们只要一提起松材线虫病,立刻就会想起南京林业大学,这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巍巍青松,铮铮铁骨。国家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经历几十年的辛勤工作,如今的叶建仁可谓荣誉等身,早已不需要再向世人证明些什么。然而这位年近花甲的教授依旧心系后辈,无论严寒酷暑,坚持带领团队深入广袤的林间地头,先后承担了江苏、浙江、贵州等20多个省份松林、松木制品重大疫情的检测鉴定任务,出具各类检测报告达1000多份。
“荣誉和成就只能代表过去,国家和社会对科研工作者有很多期待,我们应该认真把眼前的事做好。” 人生第三次走上光荣的国家科技进步奖领奖台,叶建仁似乎已经可以淡然处之,在他看来,获得的奖项越多,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期待也就越大。“奖项是对过往工作的一次总结与回顾,自己教学与科研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媒体报道三:
1978年3月,放弃了时为国企职工的优厚待遇,高中只读一学期的叶建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前身)森林保护专业,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
“难道你愿意一辈子与树打交道?”崇尚工科的父亲想让他放弃上南林。学习森林保护虽非是叶建仁最初的梦想,可“干一行爱一行”的认真劲儿,使得这个当工人也是车间里技术最好的小伙,很快就成为了该校77级森保专业里成绩拔尖的学生。
1982年,大学毕业后,叶建仁顺利地考入了本校森林病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森林病理学创始人李传道教授。同年,作为新生研究生的叶建仁来到福建沙县官庄林场,开始了松树抗病优树选择和抗病种子园的营建工作。
6年后,他在福建官庄林场建成国内第一个林木抗病种子园,其子代抗病性增益达30%以上,包括此项成果的研究项目于1992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的一些松树萎蔫死了。专家确诊是松材线虫病!这种病蔓延速度很快,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先后扩散到了安徽、浙江、江西等10多个省市,损失累计达几十亿元。国内林业界把松材线虫病定为“头号森林病害”。
“这个头号病害一定要防控!我们森保科研人员有责任啊。”认真、不服输的叶建仁从2000年起,带领团队钻松林,四处采样,反复实验,用了整整6年,终于研制出了松材线虫病关键防控技术——“松材线虫分子快速检测鉴定技术”。
“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的成功应用是我国森林保护领域一个划时代的技术发明。”时任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总工程师的吴坚研究员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成果于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对我国松林保护立下汗马功劳,但在基层应用时却碰到了现实难题:检测器造价昂贵、取样程序繁琐、检测过程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等。
“好的技术要能得到推广,就要帮基层解决现实难题,这些难题不解决,我们的技术就会束之高阁。”较真的叶建仁在获大奖后又回到实验室,带领团队在系统揭示了松材线虫病的流行动态和规律等世界性难题基础上,又于2009年攻关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改良升级。
近10载的艰苦探索,叶建仁带领团队啃下了5个“硬骨头”:
• 明确松材线虫病的真正的“凶手”——松材线虫,平息了20多年来国际上关于松材线虫病真正“杀手”的学术争议;
• 揭示出松材线虫病流行的关键因素——人为传播,人为因素占比76.2%,为有效防治找到了突破口;
• 将“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改良升级为“松材线虫专项自动化检测系统”,解决了直接对松木检测的关键技术,使检测时间由9-25小时,缩短为2小时;
• 创立松材线虫恒温扩增及试纸条检测技术,研发的检测仪器由30万元降到1万元,普通工作人员便可操作,让好技术真正走进基层;
• 建立了国内首个抗病马尾松种子园,还引进了自带抗体的黑松赤松家系40个,建成抗病黑松赤松基因库。
这一个个啃下的“硬骨头”,为防止松材线虫病的传播筑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成为国内松林保护的一个个“福星”。
这5个重大的突破,是本次获奖的核心创新点。其中,“松材线虫自动化分子检测系统”和“松材线虫恒温扩增检测技术”两项新技术一经问世,便很快在全国17省推广应用,在全国建立了56个检测鉴定中心,形成了以南京为核心的全国检测检疫技术网络。成果推广后,松材线虫病在我国快速扩散蔓延势头得到了控制,扩散速度降低90%以上。五年来减少直接损失9.6亿元、间接损失31.8亿元。抗病马尾松在安徽造林41.5万亩,增收10.5%亿元。
带领团队钻进20多个省的松林,出具1000多份报告
1992年,南京六合县泉水乡大力发展板栗,可却遭受了严重的病虫害。这年暑假,叶建仁带领师生来到这里社会实践。当地农民得知从省城来了专家,纷纷跑来,简陋的会议室一下涌来上百位农民。“叶老师,板栗全部快要死了,你们一定要帮帮我们”,林农们用渴望的眼神望期待着。于是,叶建仁带领师生顶着烈日就来到田间地头,连续5天在田地现场帮助诊断病害种类,讲解防治办法。不仅如此,认真的他还担心林农掌握的不够,又为他们连续讲了几天病虫害防治的培训课程,很快使当地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治。
近10多年来,叶建仁带领团队深入野外树林、田间地头技术服务,每年实地服务至少30-40次,电话咨询服务百余次。
有疫情,叶建仁带领或安排团队成员第一时间赶过去。暑假往往是病虫害高发期,一出疫情,他们便要顶着室外40多度的高温在林子里观测采样,有时从早晨5点要连续作业到天黑,一呆就是40多天。
“松树生病了,找南林,找叶建仁教授团队!”业界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大家都对叶建仁的“较真”印象深刻:他们的检测认真负责,具有权威性,大家放心。
“老百姓找到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叶建仁常说。
2006年,叶建仁团队成功检测出湖北三峡库区10万亩松林的病因,挽救了那片松林;2007年,帮助江西省林业厅对庐山核心区域的松林进行确诊性检测,避免了一次重大误诊事件的发生;2015年,为淮安市杨树种植大户孙玉明防治病虫害,挽回经济损失几十万元。
近年来叶建仁团队先后承担了江苏、浙江、贵州等20多个省份松林、松木制品重大疫情的检测鉴定任务,出具各类检测报告达1000多份。
20人的团队外出为全国各地林区病虫检测的力量实在有限,必须为全国培训出一批批的技术人员,叶建仁认为,这也是南林森保学科的使命和责任。2007年,在叶建仁的倡导下,国家林业局“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测鉴定技术培训中心”在南林大挂牌成立。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国家林业局授权的森林保护领域的全国培训中心。每年为全国31个省市培训松材线虫检测和防治技术骨干200-300名。10年来已培训2000余名技术骨干。
“叶老师,感谢您当时对于我们的技术培训,我们普洱市6000万亩松树林得到了很好的预防保护。”叶建仁在云南普洱市出差时,该市林检局局长周之宏激动地握着叶老师的手说。
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如今年近花甲之年的叶建仁头上有许多令人钦羡的光环:国家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学科带头人,林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等,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23项。
如今的叶建仁每天仍然工作到深夜,夜晚回家前,照例到每个实验室看望学生后才回家。20多年来,他培养了140多名研究生,如今他们已遍布国内森保领域。
“听叶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学生们把对一名教师最高的褒奖送给了这个既严谨又认真的教授,学生们不由自主的掌声经常会在他的课堂上响起。
“我喜欢上讲台,现在不当校长了,我更有时间了。”两鬓斑白的叶建仁仍迷醉在他的育人情怀里。“我经常看到叶老师非常兴奋地从课堂上出来。”他的学生、南林大森保系的朱丽华老师说。森保专业新生入学后,都能聆听到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叶建仁的专业导论课。
喜欢讲台的叶建仁却对学生处处“较真”。学生的PPT,不仅是内容和形式,字号、字体、行距,叶建仁都有严格要求,甚至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作为一名教师,他始终用“较真”的品格教育和影响着学生。
他对自己也同样“较真”。朱丽华介绍,2015年1月,为讲好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申报PPT,这位上课让学生享受的教授,从内容、语气、语调上练习了40多遍,要求15分钟,最终到14.58分后他才满意。
“较真”的叶建仁却对学生和团队人员爱护有加。朱丽华回忆,20多年前,如果没有叶建仁反复鼓励她考研,就没有她的今天,当年连报名费都是他出的。南林大森保系戴婷婷老师说,只要有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他就会鼓励团队年青人去,还在学科内建立公共研究平台,尽可能创造好的实验条件给年青人。近年来团队里每年都有1-2人到国外访学,如果没申请上政府基金,叶建仁就想办法用学科经费支持。
立学与立人,唯一真字。
“较真”的品格润泽了一届届学子,也将伴随着叶建仁在未来的教学科研路上愈行愈远。
媒体报道四:
南林身边人 | 我校森林保护学科叶建仁教授团队
新学期伊始,学校传来喜讯,由我校林学院叶建仁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动态与防控新技术”获201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校历史上获得的第一个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校森林保护学科是一支怎样的团队?为此记者采访了副校长叶建仁教授。
“学科要可持续发展,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
“团队成员大都很勤奋,无论是项目申请、科学研究、还是教学工作,大家都非常积极认真,都能常年保持良好的状态!”谈到自己的团队成员,这是叶建仁教授说出的第一句话。该团队是由20名老师(100多名研究生)组成,中青年教师占70%以上,良好的梯队结构和团队组成使得学科保持了持续的创新能力。近十年来,团队成绩斐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4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9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
团队何以能取得如此成绩?叶建仁教授介绍,根本在于广纳贤才,组成精干的师资队伍!学科选拔师资的标准只有一个――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学科不仅在校内选拔优秀人才,更从国内外招聘人才。该团队目前有60%以上中青年教师来自于国内外知名高校。
“学科要可持续发展,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尤其要给年青人成长的土壤。”叶建仁教授说,只要有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他就会鼓励团队年青人去,鼓励大家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展示锻炼自己。在学科内尽可能创造好的实验条件给年青人,建立公共研究平台,团队成员在同一平台上开展研究。近年来团队里每年都有1-2人到国外访学,如果没申请上政府基金,就用学科经费支持。
十多年来团队坚持定期召开各种形式学术研讨会。作为学科带头人叶建仁教授经常会根据国家和林业发展战略以及学科发展需求,为学科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意见,并结合每个人科研潜质和兴趣特长,为团队成员“量身定做”科研方向提出建议。
丰沃的土壤滋养了一批年青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我校至今仅2人获得,均来自叶建仁团队;“80后”女老师高翠青和戴婷婷,分别获“全国生物微课竞赛一等奖”和“江苏省生物微课竞赛二等奖”。
良好的团队发展绝非一日之寒。老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年青人。叶建仁教授介绍,他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休息日,没有寒暑假,办公室、实验室是他另一个家。学科中嵇保中教授、吴小芹教授、韩正敏教授等几位老教师也几乎都是如此。老教师们的这种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润物细无声地润泽着团队每一个人。南林的夜晚,总有那么一些办公室和实验室仍然灯火通明的在工作,这其中总是少不了森林保护学科的师生们。
长期熬夜,身体容易出问题。作为学科带头人,叶建仁教授也很关心团队中年青人的生活。“你不能再拖了,身体要紧!”2014年10月医院要求森保系主任郝德军教授要尽快手术,郝教授怕耽误工作,一推再推。叶建仁教授3次打电话叮嘱他要尽快去不能耽误。在叶老师反复催促下,郝老师住院了,手术很成功。住院期间,作为校领导的叶建仁实在抽不出时间,还安排夫人去看望了郝老师。
“我是东北林业大学来的,在森保学科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郝德军教授说。
累累硕果的后面,有不为人知的艰辛
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一些松树萎蔫死了。专家确诊是松材线虫病!这种病蔓延速度很快,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扩散到了安徽、浙江、江西等10多个省市,每年发生面积10万公顷,损失累计达几十亿元。
2000年起到2006年,叶建仁团队用了整整6年,经过艰苦的实验,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松材线虫病关键防控技术“松线虫分子快速检测鉴定技术”。
“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的成功应用是我国森林保护领域一个划时代的技术发明。”时任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总工程师的吴坚研究员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成果于2008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叶建仁团队获此殊荣,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在2009年后,团队又与南京生兴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先后研制出“松材线虫自动化分子检测系统”和“松材线虫恒温扩增检测技术”。两项新技术一经问世,便很快在全国17省推广应用,依托该技术已先后在全国建立了56个检测鉴定中心,形成了以南京为核心的全国检测检疫技术网络。两项技术成果推广后,基本解决了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和疫木检疫这两大防控关键环节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推广应用难题,松材线虫病在我国快速扩散蔓延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扩散速度降低90%以上。五年来减少直接损失9.6亿元、间接损失31.8亿元。为此该技术成果于2016年收获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等多个奖项。
梅花香自苦寒来。累累硕果的后面,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有疫情,团队成员要第一时间赶过去。暑假往往是病虫害高发期,一出疫情,团队人员便要顶着室外40多度的高温在林子里观测采样,有时从早晨5点要连续作业到晚上9点,一呆就是40多天。南京的暑假酷热当头,然而近10多年来团队成员每年都在暑假里花20多天,为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推广开展人员培训。
2016年12月的江苏徐州,天气意外寒冷。研究生严鹏和王晓东,因要前往当地的苗圃基地做苗木检测。他们二人和工人一起乘坐的一条小木船在渡河过程中不慎在河中央翻了!四人全部落水,两个不会游泳的年轻小伙虽在工人的帮助下爬上岸,但在刺骨的河水和凛冽的寒风中却冻得瑟瑟发抖。第二天,徐州下起了大雪,他们又穿着半干的衣服冒雪去做检测了。
除了松材线虫病的研究,叶建仁团队还在松针褐斑病、杨树黑斑病、松树枯梢病、松干蚧、舟蛾类食叶害虫、大袋蛾、松毛虫、松墨天牛等重大林业病虫害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大批理论和技术成果。
“松树生病了,找南林,找叶建仁团队!”
“出成果不是科研的最终目的,而是要把成果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和百姓。”十几年来,叶建仁团队深入野外树林、田间地头技术服务上千次,每年实地服务至少30~40次,电话咨询服务百余次。
2006年成功检测出湖北三峡库区10万亩松林的病因,挽救了这片松林;2007年,帮助江西省林业厅对庐山核心区域的松林进行确诊性检测,避免了一次重大误诊事件的发生;2015年,为淮安市杨树种植大户孙玉明防治病虫害,挽回经济损失几十万元。
“松树生病了,找南林,找叶建仁教授团队”已成为了业界共识。
2015年云南昭通市查获了一批从四川运来的松木制品,检测出其中带有松材线虫病,并将运货人告上法庭。南林大森林保护学科出具的检测报告作为重要的检疫证据,法院最终将3名被告人判刑。《法制日报》对团队检测技术为林业法制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予以了长篇报道。
近年来叶建仁团队先后承担了江苏、浙江、贵州等20多个省份松林、松木制品重大疫情的检测鉴定任务,出具各类检测报告达1000多份。
20人的团队外出为全国各地林区病虫检测的力量实在有限,必须为全国培训出一批批的技术人员,这是南林森保学科的使命和责任。2007年国家林业局“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测鉴定技术培训中心”在南林大挂牌成立。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国家林业局授权的森林保护领域的全国培训中心。每年为全国31个省市培训松材线虫检测和防治技术骨干200-300名。10年来已培训2000余名技术骨干。
“叶老师,感谢您当时对于我们的技术培训,我们普洱市6000万亩松树林得到了很好的预防保护。”叶建仁教授在云南普洱市访问时,该市林检局局长周之宏激动地握着叶老师的手说。
成绩只代表过去。对于未来,叶建仁充满期待:“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南林森林保护学科依然在国内森林保护领域能培养出最高素质的森保人才,产出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造福于人类和未来!”
媒体报道五:
巍巍青松 铮铮铁骨
——记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叶建仁教授
人们常常用各种诗词来赞叹松树的挺拔和坚实,也用“松寒不改容”来比喻人的坚毅品格。但可知道,松树也会生病,也会遭遇病虫害的侵袭?事实上,这一问题也是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叶建仁教授所关心和研究的科研课题。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48”项目等3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对松树的病虫害防治做了大量突破性工作,也为我国林业发展和环境维护做出了诸多贡献。
青松不病:防治松针褐斑病
松针褐斑病导致我国南方地区难以大面积发展湿地松和火炬松。在此方面,叶建仁教授系统地进行了湿地松抗松针褐斑病的选育,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林木抗病种子园,子代抗病性增益达30%以上。发现并确定了松针褐斑病菌产生的两种致病毒素及其它们的化学组成,揭示了松树体内松脂含量和萜烯类物质的组成与松树的抗性关系密切,成功获得抗病湿地松组培苗在林间试种。该成果有望解决我国南方松针褐斑病的防控难题。
青松不虫:研究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病虫害,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最终整株树枯死。针对这一病害,叶建仁教授系统研究阐明了松材线虫在中国的形态变异、遗传变异和致病性变异规律,提出了松材线虫在中国的扩散传播动态和轨迹。他开展了松材线虫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在松材线虫的致病机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解决我国头号森林病虫害的病原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成功引进抗松材线虫病黑松和赤松,建立了抗病基因库,引进的抗病松树优良家系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性;建立了抗病赤松和黑松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体系,成功获得抗病赤松和黑松组培苗在林间试种。该方面研究将为从根本上解决松材线虫病的重大控制难题提供新材料、新思路。
依托于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松材线虫疫区病原种群分化及其流行学研究”,叶建仁教授带领团队建立了我国首个松树寄生线虫虫株资源库和基因资源库,首次通过对全国松材线虫病历年发生的数据分析,将松材线虫病在我国扩散蔓延的时间格局分为4个阶段;研究发现松材线虫病在我国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聚集特征;首次对我国主要疫区的173个松材线虫虫株的遗传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松材线虫在省际和省内传播路线及流行动态,提出了松材线虫病可能的传播轨迹。通过RAPD分析,发现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种间的遗传变异远大于种内的遗传变异。比较了松材线虫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和美国群体的遗传距离,发现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的遗传距离更近;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树体内滑刃目线虫的种类,其中李氏长尾线虫和吴氏长尾线虫2个新种发表在Nematology杂志上。对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和李氏长尾线虫与吴氏长尾线虫两对姊妹滑刃目线虫的生殖细胞排列和染色体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生殖细胞的排列方式可以作为重要的分类特征。该项目针对我国林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内容系统深入,技术路线新颖合理,数据翔实,结果可靠。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对制定我国松材线虫病治理决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青松巍巍:防控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病在日本、韩国、中国危害都十分严重,疫情不仅扩散速度快,且呈跳跃式发展,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简便有效的检测鉴定技术。针对松材线虫病这一关键防控环节,叶建仁教授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系列实用的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通过对松材线虫与拟松材线虫、其它线虫之间的遗传差异分析,他们研究开发出了松材线虫SCAR标记、实时定量PCR、非放射性杂交等检测技术及其配套检测试剂盒,为松材线虫检疫鉴定建立了一套准确、高效的分子标记系统。该技术克服了传统的形态鉴定需时长、鉴定难度大、存在主观错检与漏检以及不能对幼虫和雄虫进行鉴定等不足,实现了对松材线虫幼虫、雌雄成虫的任意大小片段均可进行定性鉴定的目标。2004年至2007年,该项技术已先后成功应用于江苏、浙江、湖北、贵州等十多个省份的400多个松木样品检测,松材线虫检测准确率达100%,检测鉴定近1100个疫木材料及其制品的疫情事件,确诊了我国近五年来几乎所有松材线虫病的主要新疫情发生点。应用该项技术已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为林业部门普查松材线虫病以及各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检测手段与技术保障。目前,该技术已被列入我国“十一五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体系建设”的科技支撑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将对从源头控制病源,减少人为传播,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意义。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吴坚总工程师称赞该项技术是“松材线虫检疫鉴定技术的一场革命,必将推动森林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项目成果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依托松材线虫系列分子检测技术及试剂盒的推广使用,国家林业局在叶建仁教授及其团队所在的南京林业大学建立了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检测鉴定技术培训中心,近五年为全国31个省培训了1200名松材线虫检测技术人员。这些学员已成为我国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中的主要力量,在各级森防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技术已在超过2亿亩松林的疫情检测鉴定和可疑松木的检测上得到了应用,生产松材线虫分子检测试剂盒5000份,及时检测出重庆、福建、四川等许多省份的几十个新的松材线虫疫情发生区;2009年及时检测鉴定了河南、陕西两个新的疫情省份,监测发现了疫情在我国进一步向北扩散的态势;检测出浙江、安徽带线虫活体松木流向他地的案件。这些工作对我国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松材线虫病的治理赢得了宝贵时间。
一群守护松林健康的精英
作为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科带头人,叶建仁教授率领学科师生重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森林保护学科于2007年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成功申请建立了“江苏省外来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测鉴定技术培训中心”;2009年又被批准建立“江苏省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工程中心”。团队拥有骨干成员11人,其中博导4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省部委以上科研项目26项,其中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12项,科研总经费达1800万元;在重大林业病害的防控上与南京生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安徽等省多个林场、林业技术指导站建立了合作关系。五年中发表SCI论文19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森林保护学”团队于2008年获得“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09年获“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叶建仁教授于2010年被授予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文章来源:《科学中国人》2012-11-27